
误区之一:
尚未努力,就以为入错了行
我年轻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擅长什么。从读书的时候开始,就可以去做不同的尝试,参加不同的社团,做不同的实习。我大学的时候,去当过家教,也去餐厅端过盘子。这些对你未来的成功会有帮助,通过做这些不同的事情,你慢慢会知道,自己好像擅长跟人打交道,好像蛮适合公关行业。你不太可能一开始就把兴趣变成工作,这很难。慢慢去摸索,你才会知道什么是自己擅长的,什么是自己不喜欢的,自己做得好不好。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不劳而获。现在有些年轻人找工作的时候想着,要离家近一点,工作少一点,钱多一点。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我看到所谓成功的人,没有人是不努力的。不管是在什么行业,从来没有人不努力就会成功的,没有。不要说马云这样的创业者,连明星在内,像刘德华,都是很努力的。他为了保持身材,饮食特别挑剔,吃得很少,所以他一直保持那么好的身材。歌星开演唱会,每年都要想出不同的东西,你不可能每年都开同样的演唱会。所谓成功者都是很努力,一些年轻人遇到挫折、有一点不顺心就觉得:啊,这个行业不适合我。其实他还根本没有努力过,就轻易放弃了,这很可惜。
误区之二:
轻视不重要的工作
有一些大学生,特别好学校的,会有这样的想法——啊,我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毕业的,来帮你贴收据、贴发票啊?我说,你不要这样想,你刚进来,我不可能一开始就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你,只能先给你不那么重要的工作。但是你可以从不重要的工作开始,体现你这个人是负责任的,你这个人是有想法的。比如我说的贴发票这件事,这都是17岁就开始做的事情,有的人就很有想法,他知道财务报销的时候要看什么信息,可以贴得很整齐,一张纸可以贴很多发票。这就做得很好。
再比如我们有时候做表格,都是以前用过的表格,有些人做的方式就是照旧。而另一些新人就会想,这一栏好像不会用到,就把它改掉,改得更适合现在的工作。在这些方面,你表现得自己很可靠,有一些想法,把这些事情做好了以后,同事们就会觉得,可以把更多工作给你做了。如果你连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而且你看起来并不是那么投入——工作做得好与不好,别人马上看得出来——那人家怎么可能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你呢?
我们单位的同事基本都蛮聪明的,我有时候跟他们讲,特别是那些重点大学的,你在你们学校可能还不错,但是你到我们这个环境里,我们这里藏龙卧虎,人才多得很。我记得一个实习生跟我说,对面那个姐姐好厉害啊,打电话一会讲粤语,一会讲英语,一会讲上海话,她怎么会讲这么多种语言?那个姐姐其实也不是很资深的,所以我们这里杰出的人才很多,所以不要一来就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我们说,果实累累的稻穗都是低着头的,不要好高骛远,要谦虚一点。
误区之三:
习惯于线性思考
我经常跟年轻人讲,尤其是学生,他们是倾向于线性思考的——只要考试考得好,就是我最重要的工作,他不会同时去处理一些事情。你要学会区分轻重缓急,同时处理不同的工作,都把它们做好。现在的工作要求,就是这样。尤其女孩子,将来结婚有了家庭之后,这一点就很重要。
误区之四:
太喜欢跳槽
我们在招人的时候,如果看到他跳槽很多,就不会太想要他。因为会担心他很心浮,不会在我们这里待得久,那我干吗要他来呢?我招你来,我也要投入,要培养你,是不是?再加上如果他斤斤计较,别人薪酬比他多出500,就要闹着走,那怎么办?
误区之五: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
政府现在鼓励年轻人创业,这非常好,不过社会是多元的,并不是每一个行业都适合年轻人创业,可能只有互联网之类的行业是如此。你可以开个淘宝店,或者小咖啡馆。要是你去企业上班,去做个职业经理人,这也没什么不好。一些年轻人有种“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想法,我们这个社会有时候把“成功”定义得非常窄,似乎只有当了老板才是成功,其实不是的。你可以去看《寿司之神》那部纪录片,89岁的小野二郎有半个多世纪一直在做寿司,他做得非常成功,大家也非常尊敬他。在他那个店,你需要半年时间去定位。还有像百达翡丽,他们的手表是手工制作的,那些工匠日复一日做这些事情。我们可能会觉得很枯燥,其实人家觉得是在用精湛的技艺,完成一件很好的工艺品,他非常开心,别人很尊敬他。只要你能够敬业,在各种行业你都能够出人头地。不要把经济成就,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