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真没意思”,“现在的工作内容一点儿积累都没有,什么都学不到”,“老板总是把杂活儿给我真是没意思”,“为什么我总是做部门里最无聊的工作,有价值的工作都给别人做”……类似的抱怨在职场中屡见不鲜。
职场调查中发现,“做的工作没意思”成为排名前三的离职理由之一。表面上看,职场新人似乎是大部分“没意思的事儿”的主要承担者,这当中包括一些平淡无奇的事务性工作、复杂繁琐的“体力活儿”、没有什么挑战的初级工作……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杂活儿”,有些新毕业大学生很无力地感叹:“天哪,我们这些新人难道只有做没意思的事儿的宿命?”
怎么看待“没意思的事儿”
在毕业之前,很多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各种成功学教育,希望自己也可以做那种冲锋陷阵和“华山论剑”之类的大事。可当入职之后,现实情况与理想中的差别很大,新人们往往工作在一种学徒的状态。学徒这个古老职业训练制中的名字听起来有些让人反感。挂着这个标签,往往意味着做繁杂没意思的工作。在现代企业中,学徒的同义词很多时候是实习生、试用员工或是新人。事实上,学徒制有它积极的一面,一方面在学徒期的新员工压力比较小,可以从容地熟悉环境和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从制度上可以由老员工来传帮带,新人有更多学习成长的资源可以利用,公司也会更大限度地利用老员工的经验和能力。在国外的很多领域都保留着某种形式的学徒制,特别是在需要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的领域中,如医学、法律、学术、职业运动、艺术等。在澳洲,传统的学徒制新人仍有几十万之众,新毕业学生中的70%以上处在学徒期。2009年,英国甚至将学徒制立法,倡导“人人都可做学徒”,计划在2020年时每5个年轻人就有1人接受学徒训练,希望帮助全民提升职业能力,以期尽快走出经济低迷。由此可见,做一个学徒并不是坏事。学徒期,或者叫新人期,其实是一个很宝贵的可以从容进行职场磨合的阶段。
那些所谓的“有意思的事儿”就都有意思么?其实并不尽然。小张是一家设计院的新人,被安排给一位老员工打下手,做一个大工程的设计工作。一开始,小张信心满满,非常想承担工程中的关键工作,借助自己在学校中学到的专业知识,迅速做出成绩。可是,他的师傅总是安排他做杂事。小张的大部分时间被繁重的绘制图纸工作所占据,总是加班做简单的方案实现工作。在甲方和领导面前,小张似乎是“隐形人”,从来都是师傅和客户进行讲解和讨论,即使自己有专业见解,也没机会在大场面上提出来。此外,师傅还经常交办他做一些送图纸、组织接待之类的跑腿工作。
过了一段,小张有些迷惑了,找到部门领导诉苦:“我做的事儿也太没意思了,都是大一新生就可以做的重复工作。那些有意思的事儿,师傅都不交给我。这样下去,我就荒废了!”领导明白了他的问题,很直接地说:“你觉得一项工程设计工作中有多少是有意思的?我告诉你,99%以上都是这种没意思的工作。再好的创意和设计,都需要落实,都需要人去执行。而且,仅仅需要专业知识就可以把工作做好么?和甲方的互动、根据现实情况的妥协、面对突发变化的应对等等很多方面都是左右项目的关键节点。这些东西都是要从没意思的事儿当中学到的。你连这些没意思的事儿都做不好,怎么能放心把几个亿的项目交给你做?”小张受到教育之后,却没有就此振奋起来,而是选择了离职去寻找有意思的工作。几年下来,小张辗转几家工作,都做了一些皮毛的工作,空有几年的工作经验,却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项目经历,浪费了宝贵的职场发展初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如上面例子中的领导所说,再高大上的工作也是需要很多非常扎实的小事来完成的。很多职场明星在“人前显圣”,在人后其实是经过非常艰苦的努力,做了很多所谓的没意思的事儿,才可以积累起足够的能力、经验和资历,有机会和有可能做好有意思的事儿。职场新人如果眼睛只盯着那种核心工作,而忽视了需要胜任这些工作的内功和积累,那么这样的核心工作可能永远是可望不可即的空中楼阁。
把没意思的事儿当有意思的做
小刘毕业后加入了一家一流国企的核心部门,开始非常希望凭借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可是,一上来领导却安排他做综合岗位的工作。他的主要职责是处理部门内所有进出的公文,按照各个处的职责和公文的内容,做一些收发文件的工作。同时,小刘还负责部门内的借来送往的工作,其中难免要涉及端茶倒水之类的“无聊的事”。
没过几个月,小刘就有些慌了,私下里找到处长说:“我一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现在就做些文件相关的事务性工作,还要做这些接待领导的无聊的事情,一个中专生就可以做了,这不是浪费么?”处长听了,很自然地说:“我明白你的能力和你想做的事情。但是,国企很大,不了解这个生态环境和明白其中的门道你会寸步难行。综合岗位的工作虽然是事务性的,但是非常有助于你很快了解部门内各个处室的核心内容,也有机会接触所有的领导和员工,可以迅速和大家熟悉起来。此外,综合岗位并不是无聊的,其实有很多门道,你是部门的公文出口,把这些东西都熟悉理顺了,会为你以后把有意思的事儿做好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刘采纳了处长的忠告,改变看法,很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综合工作。他不仅重新梳理了综合岗的公文处理流程,优化了其中的几个瓶颈,还在工作中不断地熟悉了公司及部门的工作习惯和传统,与各级领导和员工都变得熟络起来。有一次有个大项目急需一个项目经理,领导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小刘。在新的岗位上,小刘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辅以对公司的深度理解,做起来顺风顺水。
古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很多事情,磨刀的工作往往显得比较无聊,但其必要性是毋庸置疑。在很多大企业(包括国企、大私企和大外企)里,复杂的业务流程和部门间关系使得做有意思的事儿的代价会比较大,如果不了解这里面的一些细微的门道,推进项目会比较困难。因此,花一些时间来熟悉这些内部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熟悉这些情况的过程可能会显得非常无聊,有专业背景的新人做这些事情更会觉得没意思。这时候,需要大家以更高的视角来看自己的周边环境和所从事的工作,把一些基础的工作做扎实,这样才可能把有意思的事儿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