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窗帘—致那些我们疏于联系却时刻惦记的老师们

 2014/09/11 9:04  未知 意林微信版  (297)    

感恩的窗帘—致那些我们疏于联系却时刻惦记的老师们

题记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老师聆听我们每一次拔节长高的声响,洞悉我们经历过的疼痛与迷茫,他们扶正我们灵魂生长的方向,关注我们行路的远方。老师对我们的影响,从来不可估量,我们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其实从未停止。虽然小编已经离开校园很久,身在千里之外,不能时刻报答老师,但请老师放心,我们的抱负从未敢偏离,我们的心恒久感激。

 

感恩的窗帘

这是一对师生的故事。

年代久远,老师如今80岁高龄,学生也已60多岁。

老师刚搬进这个住宅区时,心下不免忐忑,自己与老伴都老了,子女不在身边,拆迁之前的房子住了30多年,邻居都很熟,有点事情会相互照顾。现在不知会怎样。

学生正好就住在前面的一栋楼里,有天在厨房洗菜,看到对面阳台上坐着晒太阳的老太太,越看越面熟,想了很久,那不是自己的小学老师吗?就跑去认师。

毕竟相隔50多年。当了一辈子小学教师,有多少学生啊,老师一时想不起来。

学生说:“老师,那时我家里穷读不起书,是班上年龄最大的一个你记得吗?我妈妈生病要陪她上医院,缺了课到你家来补,我怕影响你休息,总是等在外面。后来你对我说,只要看到窗帘拉开了,就敲门进来,老师你记得吗?”

从这天开始,学生经常会去老师家转转,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捎去一把青菜,拎走一袋垃圾,捶捶腰背,说说闲话。

渐渐摸熟了老师的生活规律,每天早晨6时,学生都要留意老师的窗帘是否已经拉开,如果过了7点还没动静,她就不放心,会过去探视。

有时她正看着呢,窗帘就忽然打开了,师生两人,就会很默契地相视一笑。

应该是个很懂得感恩的学生吧,可到底怎么才叫感恩?

现在感恩教育很时髦,有下跪的,有洗脚的,有节日送别出心裁的礼物的,电视上经常看见他们热泪盈眶。当然,比不教育好,但我觉得过于刻意。

更有媒体大张旗鼓地做文章,某某老人怎么捐资助学,得了捐助的学生怎么忘恩负义,节日没一个人来看望,让捐助者心凉……仿佛非要他常常记起、时时温习,才算感恩。

上述那个学生懂得感恩吗?50多年她并没与老师联系,节日也从没打电话送贺卡,以至于老师一时都想不起她;上述那个学生不懂得感恩吗?当生活让她们相遇,当老师需要帮助时,她可以做到最细、最好。

感恩之心她从来都有,深深地藏在心底。

 赞  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35 −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