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让我们爱上体育

 2014/12/04 10:11  贾奕帆 《大学生》  (644)    

“都上大三了,没有体育课了,出去运动还不如看美剧呢!”

“你等着体质测试的时候傻眼吧。

你呀,考过五十分太悬了,到时候拿不到毕业证看你急不急!我去跑步啦,拜拜。”

2014年8月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下文简称《标准》)出炉,

于新学期开始时实施。

《标准》中除了规定不同学年体育测试标准之外,还首次规定,

若年度体育测试成绩按照各单项指标得分与权重乘积之和达不到50分者,

毕业时将按结业或肄业处理。

新标准的出台,不仅让大学生对体育课绷紧了神经,

也对大学里传统的体育课内容和模式发起了新挑战。

困难户荔荔

刚升入大三的荔荔得知这一新标准后非常抓狂,过去的两年,荔荔都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教室——宿舍——教室,吃饭都叫外卖,大部分时间都宅在宿舍里追剧。大三后,荔荔就没有体育课了,但新《标准》中针对各项体育测试的标准却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按照上学期她八百米勉强达到4分23秒的及格线,50米跑小组倒数第一不及格,仰卧起坐23个,低于28个及格标准的成绩推算,她的体育综合成绩很可能拿不到50分。“这样不就不能毕业了?”这么一想,荔荔忧心忡忡,她不得不想办法计划加强锻炼了。

大学校园里的“荔荔”们千千万,新《标准》俨然成了运动“困难户”们的噩梦。然而,新规的出台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教育部此前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近30年来,大学生在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耐力素质、速度素质(50米跑)、力量素质等项目的成绩持续下降,不少项目低于高中生甚至初中生。更为严苛的政策背后承载着的,是对新一代大学生体质的担忧——未来的新一代若是个个弱柳扶风,怎么能接管未来?要强身健体,就必须动起来。

与大学生普遍缺乏锻炼并存的,是我国高校体育多年来墨守成规的任务式教学,目前的大学课程多局限于田径和一般的球类等传统项目,90后感兴趣的课程,例如跆拳道、街舞、花样篮球等新兴体育项目很少。对此,荔荔告诉我们:“大学里的体育课一点都不好玩,只是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者体育测试而开设的。别说得到对运动兴趣的培养了,就是对身体有多少锻炼也说不上。”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国内许多大学已开始认识到这一现状,开始在体育课或体育项目的内容和模式上尝试改变了。

中华毽和广场舞

北京大学的选修课“中华毽”一直都非常火。这个被一般人看做是游戏的体育项目,在唐彦老师的教授下魅力四射。从小就喜爱踢毽子的唐老师曾遇到1912年就成立的毽子社团翔翎社里的成员,学习过花毽技艺中神、仙、妙、高、好、懂、会、粮、米、土等各种级别的踢法。上课时,唐老师信手拈来的不只是毽子的各种踢法,还有与之相关的典故史实,还有翔翎社的传奇故事、练毽的“无上心法”……许多同学都说,这是他们听过的最详细又生动的体育项目史了。

正式上课前,大家最期待的是唐老师的热身游戏。这些游戏有的调皮、有的刺激、有的温馨、有的滑稽,但都是唐老师精心挑选的。两人三足考验的是协调性、以鼓垫球着重稳定性、躲皮球则是测试灵活性,此外还有花式跳绳、还有老鹰捉小鸡、贴饼子等等。一场游戏下来,同学们气喘吁吁,意犹未尽,不仅充分打开了筋骨,整个班的同学也都很快熟悉了起来。

上课时,唐老师更是妙计百出的。练双人和三人以上的集体项目时,她鼓励男女生搭档。虽然男女生有时候会觉得活动量不对称,而且同一个技术,对男女生的要求可能也不一样。但唐老师认为,“只要教学上精心设计,课堂组织得好,男女生合上体育课的好处远远大于其弊端。年轻人嘛,都是不服输的,特别有异性在场的情况下特爱表现。抓住这一点,就可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体育热情。”为增加团队凝聚力,下课后,唐老师还会不遗余力地鼓励大家:“有空的时候,男生就约约女生去吃饭,然后聊聊毽子……”“都是一个班的嘛,私下里可以常走动走动。”这些都是她的名言,在其他老师那里是绝对听不见的。

体育运动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周期,所以,唐老师还会时不时贴心地提醒大家注意生活中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坐的时候腿要向前,膝关节弯曲角度要大于90度,这样可以起到保护膝盖的作用。做准备活动压腿的时候,很多人都习惯弯曲膝盖,身体下压这样活动膝关节,唐老师就会指出这是错误的,因为膝盖最容易老化,应该把腿抬起来活动膝关节。

就这样,唐老师的“中华毽”课程从第一次开课只有十几个人选,到第二次开课后神奇地爆满,毽子的魅力虽功不可没,但唐老师的用心更有目共睹。不少学生上完课后主动向同学们推荐这门课,把自己的同学都带了过来。“说实话,在北大上课压力很大,因为学生们都很识货。现在看到他们这么喜欢来上我的课,我的心里是非常高兴的。”唐老师说。

说到像踢毽子这样大众化的体育项目,那就一定得说说长春中医药大学师生自编的广场舞了。每天晚上七点半到九点,太极广场上总是人头攒动。临床医学院的大一女生季琼刚刚跳完了整套广场舞。谈起跳舞的感受,她脱口而出“太酷了”。季琼告诉我们,她已经练习这套广场舞近一个月了,“每天傍晚都会和伙伴们出来跳,特别放松,而且跳完之后觉得身体特别舒服,所有关节都舒展开了。配合动感的音乐,跳起来欢乐无穷,谁说广场舞只属于大妈!”“相比正规的舞蹈,这套广场舞的难度很低,动作容易上手,而且每一招一式背后都有讲究,比如第十一式‘黑熊伸腰’,听说健脾功能尤为突出。又好玩又健身,何乐而不为呢!”另一位女同学说。

养生广场舞全称“中医十八式养生广场舞”,一听上去就带有中医药大学的特色。虽然这套广场舞动作难度不大,却花了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师生们不少心思。这套舞蹈中十八式的每一个动作都以中医养生理论为依托,“前六式是对中医理论的一种阐释,如吐纳乾坤,是由太极拳起式演化而成,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后十二式则取自华佗的五禽戏,五禽戏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式。我们从中找到灵感,加到了广场舞中。”长春中医药大学团委书记金阿宁告诉我们,现在这套“养生广场舞”现在已经流传到了周边好几个学校,甚至很多社区也都打电话来咨询跳法。

 赞  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82 − =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