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大学是好大学?”这是一个曾被众多人问过的问题,却仍然有众多人不甚明了。实际上,这个标准答案是不存在的。
依据客观的标准,可能存在某所学校在科研实力、师资、设备、管理、评价等方面优于其他学校的例子,也存在各个机构每年推出的大学排行榜,在这个排行榜上存在排位第一的大学。还有一些有众多杰出校友的大学,或以某项指标突出的大学。这只能说明这所大学比较好,而不够以“好大学”冠名。哈佛大学是一所好大学,但对你来说它未必就是“好大学”。为了说明这一问题,还是举个例子吧。
在日本,有人做过调查研究,一次性考进最理想大学的人,占13%;多次参考并最终考进最理想大学的人,占6%。没有考进最理想大学的人,占81%。每个人心中的好大学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因此,在每年的高考咨询中,我发现不少考生心中的好大学是主观想象做出的判断。
比如:考生依据某所大学所在的城市好、天气好、名气大,就认为该校是好大学,诸如此类。如果以自己的判断作为依据,我想至少有80%以上的考生因为没有进入理想大学而前景不佳吧。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没有考上自认为是最好的大学,这也并不意味未来渺茫。改变人生的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观念。也就是说,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确立与成长发展相关的好大学观念,才能更加适合实际,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呢?哈佛大学提出一个口号:为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服务。这个口号至少比较准确定位了学生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大学的宗旨是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学生才是大学的真正主体。转换一下角度,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好大学应该能为实现人生使命提供切实、细致的服务。
所以,每个学生在进入高考阶段,尤其是在进入填报志愿的阶段,不可避免要形成自己对好大学的判断,才能准确选择好大学。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方面能否真正了解自己,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地了解大学,在二者之间寻找最佳的配对。
确定好大学,一是了解自己的优势潜能,二是了解自己在同龄人群中的状况以及现有的发展状况,三是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使命或志向。
当考生问我要报什么大学的时候,我反问他:“你的优势潜能在哪里?”回答比较多的是“不知道。”在应试体系中,不少学生从小就在别人的安排下生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被动型人格,老师和家长叫干啥就干啥,自己不会主动去做,这样的学生会失去自我,没有机会通过自主活动找到自己的潜能,于是到考大学时也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而了解自己的优势又必须在比较长的学习生活中寻找和验证,简而言之,就是要找到自己最有兴趣,最有成就感的方向。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发展过程,虽然两个人的年龄可能一样,也在同一个班级,但二者的发展状态未必相同。个人的人生目标、使命或志向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依据自己的天赋而为的;但是后天的培养也不可忽视,个人志向生成的最佳时间是十四五岁,所以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总之,好大学是依据上述因素来确定自己的定位,或者是自己的某个连续的管状空间,就如同一台望远镜,用这台“望远镜”去看纷繁多样的大学,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好大学。在寻找的过程中,一般可分为大面积浏览和聚焦分析两个阶段。在大面积浏览阶段,尽可能地了解较多的大学,并将它们分类、分层次;在聚焦分析阶段,对与自己可能匹配的大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好大学未必是“高大全”,而可能是比较专精的。正因为如此,恢复高考后获得“两院院士”称号的人当中,本科阶段在北大、清华就读的不到10%。这个现象说明好大学是相对的,而不是唯一的。
当然,好大学还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追求真理,崇尚独立、自由、创造,远离权势,摒弃简单重复等。好大学并不限于使学生知识渊博或获得专业技能,还在于提高辨别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分清真假。好大学不只是物质上很富足,技术很先进,还应不失人文精神。
在人生旅程中,大学仅仅是一道门槛,哪道门槛最适合你迈进人生大舞台,这是一个微观的问题。大学的功能是让学生成就自己,当一个人尚未真正发现或明白自己的时候,他的面前就没有好大学。只有当一个人明确了自己究竟是谁,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去那里干什么,才能找到比较合适的大学为实现人生使命服务。在这样的前提下,好大学才有确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