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惠园

 2015/01/21 21:14  李炳霖 《人生十六七》  (263)    

在焦虑而漫长的等待中,我迎来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信封上,美丽的湖泊倒映着翠绿的垂柳,挺拔的诚信楼在湛蓝的晴空下矗立,使我不禁陶醉。秋后的清晨,空气干冷而清爽,接送新生的大巴飞驰在空旷的马路上,车子一颠一颠地起伏着,正如我即将见到惠园的心情一般,紧张而期待。

犹记得,贸大的老师

之前,我便对贸大开放的学风有所耳闻。入学后,我愈发感到贸大是一个学术交流、思想交锋的国际化舞台——学生活跃在各类文体活动和专业知识赛事上,中外文化在这里交流汇聚,不同思想在这里交锋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这里,你很难想象,一位衣着朴素的长者竟然是国际贸易方面的专家,一位年纪轻轻的教师竟然是毕业于美国“常青藤”的博士生。其实,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具有留洋背景和极高的学术水平。在贸大的课堂上,你会觉得,高深的学术离自己很近,隐约可以触摸到世界经济跳动的脉搏。

犹记得荣真老师在课堂上的风采——大段古文信手拈来,醇厚且略带津味儿的声音会让人惊叹,“原来古文也可以这么生动可爱”,真可谓“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

犹记得给我们上思政课的李海英老师。她放弃了专业课教师的岗位,而选择做一位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不能带硕士生,地位也远不如专业课教师,所以亲友都不理解她的做法。李老师曾在课堂上给出自己的解释。她在像我们这样的年纪时,活得没有目标,甚至浑浑噩噩,但后来逐渐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于是做了这样的选择。她带领我们到外地去做社会调查,让我们懂得“绝知此事要躬行”。她默默地感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传递着贸大的正能量。

犹记得,贸大的开放

贸大拥有一个开放的校园,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济济一堂,是惠园最耀眼的风景。在田径场,在图书馆,在咖啡厅,或许你不经意间就能看到来自海外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在一起交流学习,运动竞技,或许语言上略有障碍,但心意总是相通的。当留学生用生疏的汉语说着“你好”,或者我们腼腆地用英语打招呼时,即使在寒冬,心底也会涌出一丝暖意。

贸大的“惠园大讲堂”常常邀请社会名流、学界泰斗到这里讲学授课。犹记得,在任志强先生的“个人命运与家国时代”主题讲座上,他曾这样告诫我们:“大学生们总希望台上的成功者能给他们一个标准的人生答案,我只想告诉他们‘路,要自己走’。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找条人生的捷径。”一番肺腑之语发人深省。

感谢惠园开放的学风,给予我们扎实的学术知识基础,严师益友为我们指明前进的光明正道。在这个国际化的舞台上,我们有了更强大的自信和勇气来表现自己;当我们受挫受伤时,当我们因失败而恐惧迷惘时,贸大又如温柔的母亲一般,为我们安抚伤口,拨开迷雾。

犹记得,贸大的校庆

那年,恰逢贸大60周年校庆。在开幕式上,功成名就的投行高管、身为“股肱”的海关要员、各国驻华使节、苍颜白发的华侨长者整齐地坐在主席台上,我们则穿着纪念衫,戴着牛仔帽静静地坐在台下,与贸大同呼吸。校庆晚会在独具特色的“虹远点灯”仪式中达到高潮,当虹远宿舍楼西面各个房间的灯光应着鼓声或明或暗,在场的每个人都情不自禁地喊出“我爱贸大”这句话。

那天,贸大所有的学子好像一起过了一次生日,用美丽和热情去融化自己,让所有因陌生而产生的恐惧与迷惘在她始终充沛的活力与信心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这正是贸大对待每一位成员的方式。

 赞  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