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后的人生

 2014/08/24 23:19  高勇 《中学时代》  (307)    

毛遂自荐,一鸣惊人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当秦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时,平原君奉赵王之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便勇敢地站出来推荐自己,请求跟着平原君一起去。可平原君根本没把毛遂放在眼里,还讽刺他:“我听说有才能的人不管到什么地方,他的才能就像锥子放在口袋里一样,针尖马上就会钻出来。先生在我这儿呆了三年,却没什么功绩,我看你去了也没用!”毛遂从容地答道:“问题是您一直没有把我放在口袋里,要不然我的才能早已像锥子一样全部露出来了!”平原君一听,这个人反应够敏捷,就答应了。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都没有结果。此时毛遂站了出来,唇枪舌剑,豪气冲天,说动了楚王派将领带兵去救赵’国,避免了一场被秦军屠城的惨剧。毛遂也因此声威大震,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千古美誉,可谓一“战”成名。

毛遂瞅准了时机,最终自荐成功,在形势万分危急时挺身而出,显示出非凡的自信和过人的才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毛遂自刎,一败涂地

从此以后,毛遂深得平原君的赏识,由一个普通门客被提拔为客卿,成功演绎了一出战国版的“毛遂先生升职记”。然而,就在毛遂自荐后的第二年,燕国派大将军栗腹率军讨伐赵国,赵王又把这事交给了平原君,平原君脑子里第一个就想到了毛遂。然而这次不是去搞外交,而变成了领兵打仗。毛遂得知这个消息,倒吸了一口凉气,赶紧跑到平原君家里去,这次可不是“自荐”,而是去“请辞”。毛遂很有自知之明——唇枪舌剑是他所擅长的,而统兵打仗可就是他的弱点了。平原君很诧异:“先生当年自荐,豪情万丈!如今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怎么推推诿诿,忸怩得像个女子?”毛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耍嘴皮子我当仁不让,指挥作战实非我所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不才之处?”毛遂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可平原君还是硬要他担当此任。

于是,两国短兵相接,尽管毛遂先生身先士卒,但因不懂兵法,最终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作为在赵国口耳相传,深得人心的榜样人物,还有何颜面去见家乡父老?毛遂独自跑到深山老林里,拔剑自刎,以死谢罪,鲜血淋漓地倒在“毛遂自荐”的神话里。

毛遂,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先自荐扬名,后羞愤亡命,何哉?其实毛遂还是毛遂,他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只是平原君前一次用对了人,后一次看错了人。平原君没有认识到毛遂只是一个能言善辩的外交人才,却并没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才能,用人失误,导致了一场悲剧。毛遂先生用最沉重的代价瞽醒我们:世界上有很多人才,然而人并不是完美的,如何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责编陈琛)

 赞  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70 + =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