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功地摆脱了民族危机,更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并与欧美列强并驾齐驱的国家。19世纪上半期,世界正在发生快速转变,英、法、俄、美等国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之后,成为新一波称霸世界的强国。同时,为了争夺原料和市场,开始在世界争夺殖民地。
此时的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传播。
结束“锁国”
1853年(嘉永六年)七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修·培里(Matthew·Calbraith·Perry)率领四艘军舰开到江户湾口,以武力威胁幕府开国。舰队中的黑色近代铁甲军舰,为日本人生平第一次见到。培里赠给幕府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培里来航令日本人震惊,深切感受到日本与外国的巨大差距。日本人称这次事件为“黑船来航”。由于这四艘军舰合共有六十三门大炮,而当时日本在江户湾的海防炮射程及火力可与这四艘军舰相比的大约只有二十门,在不开国就开火的威吓下,幕府不敢拒绝开国的要求,但又恐怕接受培里带来的国书后,会受到全国的抨击,于是当时幕府的首席老中阿部正弘借口要得到天皇的批准方可接受条约,并约定培里下一年春天给予答复。
1854年(嘉永七年)二月十三日,培里再次率领舰队来到日本,这次一共有七艘军舰,而且舰队一直深入江户湾内,到达横滨附近才停船。面对培里的强硬姿势,幕府只好接受开国的要求。于是双方在横滨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也是日本与西方列强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他西方列强跟随着美国,纷纷向日本提出通商的要求,于是英国、俄国、荷兰等西方列强都与日本签订了亲善条约。
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
走向改革
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统治者们却仍在加大盘剥和压榨。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拿起武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
从6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人民掀起了斗争的高潮。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西南部的长州、萨摩、土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级武士,迅速扩大实力,成为日本资产阶级和倒幕的主要力量。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法军舰进攻下关,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的事件。1865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1866年7月发动第二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幕府权威一落千丈。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倒幕派加紧在宫廷活动,联络一些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获得讨幕密诏。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诏。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同时却在大阪集结精兵,妄图以此来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企图反叛。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1868年初,德川庆喜潜出京都,逃往大阪,集结兵力,待机反扑,于是一场公开的内战爆发了。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在京都附近的伏见、鸟羽一带,倒幕军与政府军展开了决战。这场战役,幕府军队全线溃败,倒幕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倒幕军乘胜追击,直逼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战争基本结束。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廓(函馆),戊辰战争结束,日本全境统一。
日本最后一个封建幕府的政权被推翻了。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往东京,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
改革内容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拥有无限权力。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一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1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崇尚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原因,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他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学习西方时从不停顿在照抄照搬上,而是从国情出发,有选择地吸取西方文化。只取有益于日本发展者,并融合到传统文化中。如明治五年“征兵告谕”中宣称:“延期至度,则必须斟酌古今,因时制宜,西洋各国以数百余年之研究而定兵制,故其法极为精密,然政体地理各异,不可全部沿用之,今者取其所长补古者之军制……”故而,在科技方面,日本吸收英法等国成果,在政治军事上侧重学习德国的制度,在思想上摒弃西方的民主主义和个人主义,提倡国家主义、集体主义和忠君思想,在教育上把西方知识和本国的精神相结合,制定了培养“和魂洋才”知识分子的方针。这样,对西方的学习既富有成效,又有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