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交手背后的大国阴谋

 2014/10/09 21:03 大众文摘杂志社  (337)    

甲午战争不仅仅是中日双边冲突的产物,而是国际关系持久大博弈的结果,它与当时的英、俄、法、美、德等大国博弈和全球战略息息相关。

1885年,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全军出动,从西到东,逆时针巡游朝鲜半岛。自明朝抗倭战争之后,这是中国海军第一次在济州海峡亮剑,也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海军第一次在危机海域亮剑。

中日甲午交手背后的大国阴谋  1895年2月,一艘正在装运海洋海军残存人员的“镇东”型蚊子船。(资料图)

“英占巨文岛备俄,与朝鲜、中国皆无损。”

这一切,开始于巨文岛危机。巨文岛,位于济州海峡、朝鲜海峡(对马海峡)的要冲,与对马岛一样,既控制着日本对朝、对华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控制着俄罗斯南下的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

1885年4月15日,英国远东舰队派出3艘军舰,突然占领了巨文岛,并在岛上修筑了永久性的炮台工事。英国之所以选在此时动手,其目的还是服务于其全球战略的核心:遏制俄罗斯南下。一个月前(3月18日),俄国军队向英国殖民地阿富汗的北部地区发起攻击,击溃了阿富汗守军,英俄两国剑拔弩张,全面战争可能一触即发。英国担心俄国将抢占朝鲜永兴湾,因此先下手为强,占领巨文岛,试图一举两得:既在远东牵制俄国的兵力,舒缓自己在阿富汗受到的巨大压力;也未雨绸缪,堵上俄国自朝鲜海峡南下的通道。

俄罗斯在远东地区,采取了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其焦点就是朝鲜。1884年,俄罗斯与朝鲜签订了《朝俄修好通商条约》《朝俄修好通商续约》,两国正式建交。对于俄罗斯势力的进入,朝鲜表示了相当的热情,以期平衡中日之争。也是在这一年,日本人策动了朝鲜的“甲申政变”,却因袁世凯的当机立断,被彻底粉碎,朝鲜亲日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中日之间的战略摊牌,因此延后了十年。俄罗斯在此时进入,一方面试图利用朝鲜亲日的“开化党”进行反华,另一方面利用朝鲜亲华的“事大党”进行反日,左右开弓,以图扶持亲俄力量。

英国人占领巨文岛,令俄罗斯措手不及,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在远东地区,俄罗斯的力量毕竟远不如经营多年的英国,不敢正面抗衡,只好逼迫朝鲜和中国。对于朝鲜,俄罗斯提出,要拥有与中国、日本同样的出兵权;对于中国,俄罗斯则表达了强烈不满,认为中国实际上默认了英国对巨文岛的占领,要求也占领朝鲜的一些岛屿。

在各方势力逼迫之下,朝鲜派出代表前往天津,拜访主管朝鲜事务的北洋大臣李鸿章。而吊诡的是,英俄的行动,亦令日本相当不安,它绝不希望“使日本近海成为争夺之焦点,东亚和平殆不可保”,更不愿意俄国插手朝鲜事务。然而,此时的日本绝无实力对抗英俄,因此,它试图与中国合作,鼓动中国对朝鲜事务进行积极干涉,甚至表示,如果英俄继续侵占朝鲜,则中日可以联合行动。日本还建议中国政府,将此前软禁在天津的朝鲜国王生父大院君释放回国,以牵制朝鲜国内的亲俄派。

对于英国占领巨文岛,李鸿章最初的确乐观其成。他指出:“英暂据此备俄,与朝鲜、中国皆无损。”“朝鲜近患在俄与日,而俄、日畏英水师之强,亦未如非朝鲜之屏蔽。”这是将英国当作抵御日俄两国的重要盟友,只要英国还认可朝鲜是中国藩属国的地位,对英国占领巨文岛就不进行干预。

这个思路,得到了中央高层的认可,日后在甲午战争中,高层曾动议将台湾岛主动租借给英国,也是同一思路。应该说,相比日俄,英国基本对中国没有领土野心,主要是经济利益。而英国的战略核心是遏制俄罗斯,正因如此,中国在此前的20多年里,实际已经成为英国的盟友。

  “日本近在肘腑,永为中土之患。”

英国人似乎不想让中国难堪。占岛初期,英国就表示,希望签订一个条约:“英据该岛,中朝允不阻难,英据一年后,察该岛岁税若干,每年以税归朝鲜,派费若干送交中国,作为贡款。”这一建议,经由中国驻英公使曾纪泽传回国内,遭到严拒:“属国之地,岂可由我许其占据。且于中取利,尤非政体。”英国占岛,中国不可能公开认可,只能装傻默认,以形成对日俄的牵制。英国人将这种可做而不可说的猫腻摊到台面上,中国自然就只能高声抗议。

朝鲜形成了“多方博弈”,英、俄、中、日四国,及朝鲜国内的亲华、亲日、亲俄三大派系,捉对厮杀。在俄罗斯的强压下,中国无法继续骑墙,因此,李鸿章开始主动出击。他首先要求俄国政府公开声明,宣布俄国对朝鲜无领土野心。这实际上是一个连环保证:俄罗斯“切实担保日后不取朝鲜土地,中国自可据俄国所担保者向英国担保。”毫无疑问,也正是英国人所需要的。在得到了俄国人的保证之后,英国表示接受中国的要求,从巨文岛撤兵。

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次堪称成功的外交战:首先,利用英国遏制了俄罗斯在朝鲜的扩张;其次,利用这次危机给一心向俄的朝鲜高层以一个教训,此后朝鲜基本回到“事大”亲华的道路上;再次,利用俄罗斯的强烈反弹,确保巨文岛未被英国实际攫取,维护了朝鲜的领土完整;最后,是在整个事件处置中,将日本撂在一边,大大地削弱了朝鲜半岛的日本影响力。

在交涉过程中,无论英国还是俄国,都要求中国政府确保济州海峡、朝鲜海峡的安全通行。李鸿章因势利导,下令北洋水师出动,武装巡游朝鲜半岛,这既是对英俄的安抚,更是对日本的示威——李鸿章早在1870年就清醒地认识到:“日本近在肘腑,永为中土之患。”北洋水师的兴建,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日本侵占琉球的刺激,李鸿章在1881年坦承:“今之所以谋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驾驭日本起见。”

自1875年开始建设北洋水师以来,十年间,北洋舰队具备了基本的雏形,除了英国制造的巡洋舰扬威、超勇之外,德国制造的当时世界最为先进的军舰之一定远、镇远舰也在1885年开始服役。大清国正在迅速跻身世界海军大国的行列。

北洋舰队在巡游之前,于1886年5月14~25日,在天津口外的渤海湾举行了大规模实战演练及阅兵。这是北洋海军成军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演习。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派出了海军衙门总理大臣、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奕 ,代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亲临现场。演习总司令、海军衙门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全程陪同。

军演之后,北洋舰队在提督丁汝昌率领下,沿朝鲜西海岸南下,经济州海峡、朝鲜海峡,继续巡弋朝鲜东海岸,随后访问俄国海参崴军港。巡弋结束,舰队需要进行涂油维护,而中国自己的旅顺军港尚未完工,李鸿章决定舰队前往长崎的三菱造船所进行维护,顺便访问日本——实际上,是要向日本展示武力。

北洋舰队于1886年8月1日开进了长崎港,随后因官兵与当地商户发生纠纷,日本警察与民众伏击了手无寸铁的北洋官兵,酿成惨祸。中国政府在优势武力的保障下,在善后谈判中压制日本,取得了较好的谈判结果。而此举深深地刺激了日本,其开始节衣缩食,大力兴建海军,并在10年后的甲午年与中国决战。

对马岛危机

早在1853年英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前,俄罗斯就没停止过向东扩张,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俄罗斯加大了东进力度,其主要原因就是要抓住太平天国动乱造成的良机。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失败,失去了在黑海地区南下的通道,因此,向东扩张,成为其唯一的选项。刚刚统一的德国,为了避免和法、俄两国陷入两线作战,也积极鼓励沙俄向东扩张。英国要继续有效遏制俄罗斯,其焦点就在东方:扶持中国成为反俄战略盟友,乃是当务之急。

英国调整对俄战略,决心全力扶持中国政府。但此时,英俄之间的博弈,在远东地区引爆了又一场危机。

因中国依然被困于与太平天国的内战中,俄国乘机在东北出手,大量侵占中国领土,同时,也对日本、朝鲜积极扩张。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同一年,美国舰队用武力敲开了日本的大门。而在美国人尚未与日本签约之时,俄罗斯趁乱下手,计划赶在美国之前与日本签约。俄美两国为此展开了一场竞赛,最终美国比俄国提前两个月签订条约。与美国仅仅获得了港口的开放不同,俄国还逼迫日本认可了自己在千岛群岛的扩张。

为了获得远东的不冻港,俄国在1860年提出,要“抢在英国前边,在对马建立海军设施”。此前,英国人已经在对马岛上进行过测量工作。

1861年3月,俄国海军突然行动,占领了对马岛,开始建立永久性的军事设施。俄罗斯给日本方面的解释,是为了防止英国占领对马,因此他们提前帮助日本防范。针对俄国人此举,英国的反应相当激烈,不仅敦促俄国退兵,而且派出了舰队,准备动武。在巨大的压力下,俄罗斯最后无功而返。

对马事件后,俄罗斯的东扩受到相当大的打击,进而在远东地区采取守势,甚至将阿拉斯加出售给美国。直到1884年,俄国才重新采取攻势。

克里米亚战争后,英俄在欧洲和近东达成了均势,其冷战的主战场就移师到了中东和远东。英俄在中东的博弈,直接关系到中国新疆的局势,而英俄在远东的博弈,直接改变了中日朝三国的国际政治生态。英国对中国在抗俄战略中的定位,促成了其对中国第一轮改革开放的扶持,也令中国在第一轮改革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取得了对日本的相对优势。

这些,都对甲午战争前东北亚均势及中日力量对比,产生了关键的影响。

 赞  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3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