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铁饭碗’即将全面打破”,这是媒体对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直接形容。近期,多地人社部门发布关于《条例》的解读,指出条例实施后最大的转变是将事业单位与职工确定为“合同关系”,下狠招打破终身制,实现人员能进能出。
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签订合同、严格考核、打开解聘的淘汰出口,按照这个科学规范的人事管理链条,使得事业单位之前被公众艳羡的铁饭碗一朝成为瓷饭碗。
事实上,自2002年以来,通过推行聘用制度,全国90%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已经签订了聘用合同。但这个数字之下,还并存着一些“死角”问题:还有不少单位的合同管理流于形式,没有充分体现行业、岗位特点。今年2月26日审议通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运用法治手段,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这就意味着,从2002年开始试行聘用制以来,有了用法治解决“死角”的依据。
目前我国现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3153万人。可以说,一个国家社会治理的结构和水平、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人民的幸福感、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等,都与事业单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紧密相关。事业单位一改往日的铁饭碗,建立公平、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新型人事关系,将调动人员积极性,带动事业单位提高效率、增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