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请让孩子自己长大

 2014/11/16 18:29  汉娜·罗辛/文 埃里克/译 《海外文摘》  (916)    

另类的儿童游乐园

“再有半小时,‘土地’就要开门了,太开心了!”4岁的迪伦指着祖母家窗外小路尽头的方向兴奋地说道。显然,他已经等不及了。半小时后,木质的大门缓缓打开,迪伦和其他小伙伴们欢呼着跑向了各自最喜欢的“游乐设施”。“这是个垃圾场吗?”我5岁的儿子吉迪恩好奇地问。“不全是。”虽然这儿以前是个臭气熏天的废品处理厂,但在两年前被改建成一个名为“土地”的儿童游乐场。这家游乐场位于威尔士北部,占地面积一英亩。它并不像个儿童游乐场,没有滑梯、没有海盗船,只有脏兮兮的泥巴和一条小溪,岸边还拴着一只被人遗弃的破船。游乐场中间放着成堆的旧轮胎,女孩儿们排着队把这些轮胎赶下山坡,最后把它们滚到河里。

对男孩子来说,这里简直就是天堂。初冬的寒风刮在脸上生疼,几个男孩于是在角落里放置的铁桶里生起了火堆。与其说是为了取暖,倒不如说是男孩子天生喜欢玩火。3个年龄最大的男孩在几把破旧的椅子旁互相追逐,旁边的几个年龄较小的男孩则在一张破旧的弹簧床上翻跟头。投飞镖也是男孩子的最爱,几块板子被他们扎得全是洞。

这里找不到一点游乐场的影子,除了墙上孩子们画的涂鸦外,基本没有什么明亮的颜色。这里没有秋千,却有一根横跨小溪两岸的空中吊绳,孩子们系上安全带就可以从小溪的一侧滑向另一侧,对他们来说,这比荡秋千好玩多了。除了一个满身是土的泰迪熊和一个肚子鼓鼓的小象,孩子们主要的玩具就是地上湿湿的泥巴。前几天,一位住在附近的老人把自己的轮椅捐给了游乐场,这个“新玩具”可把小朋友们乐坏了。

“土地”是英国探险类儿童游乐园的代表。20世纪40年代,一位名叫乔玛丽·艾伦的女建筑设计师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游乐园建筑风格,她提出真正的儿童游乐园应该回归自然,没有冰冷的游乐器械,没有父母的监督,让孩子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创造自己的“游乐基地”。在这样的游乐场中,孩子们能遇到真正的危险,这将有利于他们建立自信,提高胆识。自此,这类游乐园开始在英国风靡。

虽然这类儿童游乐场看上去很奇怪,但它们与英国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战后的英国人急于重建国威,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长大,勇敢地面对未来更大的挑战。但随着时代发展,这类儿童游乐场逐渐消失。当我把儿子吉迪恩在探险乐园里玩耍的视频拿给同事们看时,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这种鬼地方简直太荒唐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乔玛丽所倡导的儿童游乐场在全世界并不多见,因为大部分家长还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在嬉戏玩耍时离开自己的视线,时时刻刻暴露于危险之中。

在美国,如果一名10岁儿童在游乐场里点火,那么他就要被送到警察局接受警察叔叔的“管教”。但在“土地”,儿童玩火是最常见的游乐项目。这里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他们会在一旁严密监视每个孩子的行为,一旦发现情况不对,便会立即出来制止,但在多数情况下,工作人员只处在幕后的位置,很少干预孩子们的活动。难怪“土地”经理克莱尔·格里菲斯把他们的职业比作是“伺机作案的歹徒”。

工作人员在园里张贴出儿童玩火的各种好处,以便让家长能够放心(在过去的两年里,“土地”中没有出现过一次因玩火而导致儿童伤残的事件)。这是一个培养孩子们团队合作的好机会,每个人都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有人负责搭木堆,有人负责点火,孩子们会围坐在篝火旁,唱歌,跳舞。玩火能提高儿童的野外生存能力,他们在玩火中还了解到什么样的木头更适合生火、火的温度和火的威力。

“土地”是禁止家长进入的,我只看见两个成年人走进了大门,一个是迪伦的奶奶,因为迪伦在所有孩子中是最小的,他才4岁,必须有家长的陪同,而另一个则是附近渔具商店的老板,他来游乐场借一些工具。

和很多家长一样,我的童年和现在的儿童相比有很大不同。小时候,我住在纽约皇后区,经常和小伙伴们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有一次,我和一个叫金姆的男孩扮演警察,我们将其他几个小朋友锁到在车库里临时搭建的“监狱”里,然后兴高采烈地回家吃饭了。过了两个小时,当我们回来时,发现这些小朋友还在“监狱”里,他们的家长并没有因为孩子长时间没回家而出来找他们,孩子们也似乎并不希望家长来找他们。

和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相比,今天的女性在工作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多得多。但奇怪的是,如今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过去也多得多。想想我小的时候,母亲就是个家庭主妇,但她陪我的时间却很少。她很少理会我和什么样的孩子一起玩,也很少开车带我去上游泳课,更是从来没有和我聊过她最喜欢听的音乐。每天放学回家,她唯一督促我做的就是好好吃晚饭,而在周末,我很少能见到她。看看如今当了母亲的我,周末恨不得每时每刻都和3个孩子在一起,丈夫曾开玩笑地对我说:“你离开孩子们的最长时间纪录是10分钟!”

如果你问现在的家长为什么如此关心自己的孩子,他们也许会说因为现在的社会太危险。这种观点并不正确。比如,虽然现在的家长经常教育孩子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但相关数据显示,陌生人拐骗幼童的案件数量较20世纪70年代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现代父母为何如此担心孩子的生命安全,这种担心对孩子来讲究竟是好还是坏?

1978年,在位于美国芝加哥市的哈姆林公园,刚刚1岁半的弗兰克·尼尔森爬上了12英尺高的“旋风滑梯”(外形呈螺旋状的滑梯),母亲黛布拉就站在他身后的爬梯上。不幸的是,弗兰克还未滑到地面,就从半空中摔了下来,从扶手和爬梯中间的缝隙中跌落,脑袋重重地砸在地上,最终被医生诊断为永久性大脑损伤,永远丧失了视觉和会话能力。一年后,弗兰克的母亲起诉了哈姆林公园所在的芝加哥公园区和生产该款滑梯的制造商。

1985年1月,尼尔森一家胜诉并得到了900万美元的赔偿金。芝加哥公园区首席执行官下令撤走了园区内所有的滑梯。事情过后,很多人为芝加哥公园区叫屈,其中更是有人给美国政府写信,信上说:这起事件究竟是谁的过错?一位母亲怎么能让仅仅一岁半的幼童独自滑滑梯?然而无论谁对谁错,小弗兰克再也无法享受那本属于他的快乐人生。

 赞  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6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