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催眠大师》在中国热映,击败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成为5月电影圈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不少观众,也在有意无意中被电影所“催眠”,或者说被传递一种暗示——催眠真的很神奇。
打破怀表神话
5月11日,一场以“催眠”为主题的公开分享课举行,课程由上海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主办。在观看了《催眠大师》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后,眼花缭乱的“催眠大法”吊足了学员们的胃口。主讲人程小芳从口袋中掏出一个怀表,向学员提问:“这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催眠道具”、“你是一个催眠师”……台下所有的答案都与“催眠”有关。
“恭喜,你们被成功催眠了!”程小芳面带笑容。
现实生活中,程小芳介绍,可以用来当作道具的东西很多,如空气、颜色、声音、光线、气味都可产生心理暗示作用,电影中的时钟指针、怀表、水杯和香烟主要起到放松心态的作用,让人意志松懈,进入潜意识活跃状态。
在催眠过程中,催眠师通常根据不同对象或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选择不同的催眠方式。而引导对象进入催眠状态的快慢,也因人而异。但在真实的治疗过程中,催眠师不是随意向一个人“施术”都能灵验,需要来访者的意愿和配合,才能把治疗进行下去。催眠的前提和关键是信任。正如电影最后表述的:“无法治疗,不愿意被治疗的人。”
“但我要说明的是,只要是活着的人都有可能被催眠。这与前面说的并不矛盾,只是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催眠师通过一些手段,让来访者转变态度,双方从而建立并达成催眠协议,即让来访者认同我是催眠师,我要催眠你。”程小芳解释道。
催眠无处不在
有这样一个故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曾主动参加过一次催眠表演。催眠师说要拿点燃并吹熄的火柴烫费曼先生的手背,并告诉他“一点也不会疼”。
“骗人!”这位大物理学家心里琢磨着。整个过程,他自认为意志清醒,但是当他从被催眠状态中醒过来,手背上真的被烧伤了一块,还起了水疱,“一直到水疱破掉,始终都没有感到任何痛楚”,费曼表示。
电影《催眠大师》的故事发展到最后,真相揭开。大家才知道原来任小妍就是被派来治疗徐瑞宁的催眠师,两人是大学同学亦是很好的朋友。观众惊呼,催眠竟能做到让熟人相见不相识的地步。
“作为影视作品,《催眠大师》为达到艺术效果,夸张成分必不可少。”上海市注册催眠治疗师、个人身心优化教练黄鹏说,“但催眠真的能做到这些,远不止电影里拍的那么容易。”
据黄鹏介绍,催眠有不同的深度,一般分六个级别。电影《催眠大师》里的深度,至少达到了第五级,被催眠者已经完全不认识自己很熟悉的人,用幻觉代替了现实。
在黄鹏看来,影片可能是要反映人与人之间相互治愈的概念。“因为顾洁也是那场事故的受害者,某种程度而言,也需要被治疗。这也就解释了方教授不找陌生人而派顾洁的原因。所以,方教授才是片中所指的真正的催眠大师。”
黄鹏表示,其实催眠已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中。“就像影片里,顾洁即将说出真相的时候,方教授便出现了。片中称之为触发点,但更准确的说法,我们称之为‘心锚’。”黄鹏解释道。
心锚,属于条件反射里面的一种形式,也就是指:“人之内心某一心情与行为某一动作或表情之链接,而产生的条件反射。”举个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有被水淹的经验,以后再看到水的时候可能就会跑得远远的,这就是一种自然设置的心锚。
“使用道具时,如果能启动人的‘心锚’,形成条件反射的‘心锚效应’,暗示效果会更明显和直接。”黄鹏说。换句话说,人从一出生就开始经历着“自我催眠”、“被别人催眠”以及“催眠别人”,只有相对的清醒与催眠状态。
黄鹏表示,在催眠状态时,人的意识与潜意识常是交互存在运作的,是一种注意力集中的自我觉知状态。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类似经验,例如开车、做白日梦、阅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全神贯注地欣赏一部电影,皆是在一种自然的催眠状态。这又称为“浅度自发性催眠”。
每天,在经受电视、收音机及日常生活中各种讯息的轰炸后,许多心锚在不经意中形成:看到“王老吉”人们会想到败火,看到“红牛”会感觉有能量,想起保健品就想到“脑白金”,看到红与黄就想到“麦当劳”。
黄鹏说,催眠还被广泛运用到戒烟、戒酒、减肥,甚至无痛分娩当中。此外,催眠术经常被用来治疗失眠、学生的高考综合征、白领的亚健康和孕妇的胎教等等。
突破自我的极限
要成为职业催眠师很难,需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来自台湾的张芝华就是这样一个职业催眠师。
从心理学上讲,多数人在童年时都曾遭遇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总会有些当时没有能力处理及面对的人和事物,这些不愉快的经验在我们的表意识中可能早已经遗忘了,却潜藏在潜意识里,时时影响着我们。这种情况下,催眠师就需要用回溯的方法去解决,让患者回到对他们产生影响的童年,来直面曾经的情绪,进而解决问题。
张芝华有一个朋友,能力、外形、口才各方面都很好,销售能力非常强,但就是升不了职,苦恼之下的他找张芝华咨询。三次咨询之后,张芝华找到了最根本的原因——他不敢说实话。这位朋友9岁的时候,学校办运动会,所有老师都在体育场,他回教室拿了一个东西,刚好那天班上有一个同学钱包被偷了。后来老师调查,问刚才谁回过教室,他回答自己回去过。结果,老师把他当成小偷惩罚,班上同学从此看不起他。“就是那个时候,他的心里面种下了一个信念,我不能说实话,说实话我会遭殃。”长大后的他在职场上对上司也不敢说实话,最后上司对他的评语就是优柔寡断。
找到了“症结”,张芝华利用催眠帮助他“回到”了9岁那年,鼓励他站上讲台,勇敢地说出“我不是小偷”,“治疗的效果非常明显”。
在张芝华看来,母亲是所有人人生中第一个催眠师。“我们经常看到,那些从小在‘你不行,你怎么这么笨’的声音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最后确实没有自信,做什么都不成功。”张芝华建议那些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采用鼓励的方式,“肯定他们,用‘但是’做转折,再讲不好的地方。”
张芝华指出,无论是在使用还是接受催眠治疗时,人们都必须小心慎重。她提醒催眠师:“录音和必要的摄像不能少,催眠师也不能和来访者发生治疗以外任何情感上的纠葛。”张芝华坚信,只有“道和术”完美结合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催眠师。
(刘宇荐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