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的婚姻
1949年,王震率领部队进驻新疆以后,部队中绝大多数官兵都已超过结婚年龄,而成家的却凤毛麟角,甚至连一批中年干部和老战士都依然单身。
由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大多数民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不和汉族通婚。几十万人民解放军官兵的婚姻问题,就成为一件稳定军心、稳定部队的大事。
因此,作为新疆军区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王震内心非常焦虑。
如何妥善地解决广大战士和一部分干部的婚姻问题,帮助官兵在西北边陲安家立业,已成为当时的燃眉之急。因此,必须想方设法解决官兵的婚姻家庭问题。
王震的这一想法得到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党委的一致同意。他一方面向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汇报,请求组织出面,动员内地妇女通过参军、支边等形式,参加屯垦部队;另一方面,王震坦诚地向广大官兵解释,他已就大家关心的婚姻问题向党中央、中央军委提出请求,希望大家不要着急,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分期、分批逐步解决。
王震的亲切关注,稳定了官兵们的情绪。
王震不仅关心跟随自己进疆的子弟兵,对起义部队的官兵也一视同仁。
1950年1月,王震出席第二十二兵团驻焉耆第二十七师的欢迎大会时风趣而幽默地说:“我们的手要把大枪挂起来,要用镐来搞生产了。把这支‘七斤半’换上一把‘六斤半’,好好搞生产。”紧接着,他降低声调亲切地问大家:“没有讨老婆的同志请举手。”
当他看到大多数人都举手时,掷地有声地说:“等我们在这里搞上三五年生产后,连士兵一起都要成家。你们可以拍一张照片寄回老家,让你们家中的亲朋给你介绍一个爱人,把她接到新疆来,由公家全部负担旅费。”
一席话,温暖了官兵的心。
王震非常理解部队官兵的心情,说:“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孩子扎不了根。”他对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副书记兼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徐立清说:“新疆可是半壁江山呀,没有这几十万人怎么守住这六分之一的国土和六千多公里的国境线?”
徐立清也有同感:“要想拴住这几十万人的心,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给他们找老婆,让他们在新疆安家立业,生儿育女,把根子扎在新疆。”“他们要是连老婆都讨不上,我们凭什么让人家在新疆扎根守塞?”
不久,中共中央做出决定,允许新疆军区从内地征召未婚女青年参军,支援新疆建设,解决大龄官兵的婚姻问题。
王震给内地省份发出的请求,很快得到湖南和山东两省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从1950年起,先有湖南青年干部学校,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广西分校的女生,山东的女兵、女学生进疆,加入屯垦部队的行列。这样,部队的性别比例很快发生了变化。
1950年春节后,王震委派熊晃首先在陕西、甘肃等地招收一千余名女兵。平时,征收女兵非常严格,而这次却一路绿灯,只要身体健康,未婚或单身都可以。当时,有一些同志不理解,认为这样违背了党的方针政策,提出一定要政治挂帅。甚至有一些人说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婚恋方面,是享乐主义思想作祟,后果不堪设想。
针对出现的种种思想问题,王震决定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在专题报告中,他非常真诚坦率地说:“我们的眼睛不能老是盯着马列著作,空喊政治口号,或是只知道埋头种地、办工厂建农场。我倒想问问你们,你们有了老婆安了家,是不是应该想到自己的部下也有七情六欲,也要生儿育女?从古以来,婚姻是人生大事。这种人生大事,我们共产党人不抓谁抓?不管谁管?只有该成家的官兵都讨到了老婆,他们才能够安心扎根新疆。这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
最后,他还幽默风趣地说:“谁再唱高调,说大话,就将他们夫妻分开,让他也尝尝打光棍的滋味。你们考虑一下,有谁愿意打离婚报告,我当场就批!”
是年秋季,王震又写信给湖南的党政领导人黄克诚、王首道,并委派熊晃为团长到湖南招收女兵,并直截了当地对熊晃说:“你立即坐飞机到北京向中央汇报,然后南下到湖南省委去,不管什么成分都要,让他们协助招收一批女兵进疆。我们湖南妹子打得赤脚,吃得苦。现在不打仗了,女同志越多越好。”
王震在给黄克诚、王首道的信中写道:“新疆人口稀少,配偶难找。部队要屯垦戍边,长期安家,不解决婚姻问题是不行的。今派熊晃同志赴湖南,请你们大力协助帮助招一批女青年,最低年龄18岁,初高中文化程度,未婚,有过婚史,但已离异的也行,不论家庭出身,把她们招来新疆纺纱织布,繁衍人口,与我部队将士同建富强之新疆……”
王首道看到王震的信后笑了,而黄克诚却忍不住哈哈大笑,指着“繁衍人口”四个字说:“这个王胡子,把这话讲出去,人家女娃子谁还敢去哟!”
当然,玩笑归玩笑,两人在听了熊晃的汇报后,都为王震的良苦用心所感染,当即决定大力支持熊晃的工作,积极动员湖南女青年积极参军支援新疆。
从1950年至1952年共招收湖南女兵七千多人,被称为“八千湘女上天山”。她们从山清水秀的家乡,来到荒凉的西北边陲。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气候下,同男兵一样战天斗地,谱写了一曲曲光辉的篇章。
继“湘女”来到之后,又有山东、江苏、上海、湖北等省市一批又一批的女兵来到西北边陲的新疆,加入到浩荡的屯垦戍边部队的行列。这样驻疆部队和地方单位的性别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改写了自汉武帝以来“屯垦戍边,一代而终”的历史。
在各地妇女成批进入新疆的同时,王震还要求各级干部,让那些在内地有家属、亲属的官兵给家里写信,动员他们来新疆,并由部队报销路费。就这样,通过各种途径和多种措施,逐步缓解了屯垦部队官兵的婚姻难题。至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时,部队中的女性比例已约占40%,基本上解决了军心不稳这一棘手的问题。
几十年来,这些女兵们有的当拖拉机手,有的当教师,有的当农民,有的当工人,战斗在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各条战线,为兵团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培养和教育兵团的第二代、第三代接班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