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我的AB面在交火

 2014/11/27 9:13  喻盈 《读者》2014年第23期  (1,229)    

人们很容易看到她谢幕时的辉煌:两座大满贯冠军奖杯;世界网坛史上最高的亚洲选手排名;单飞6年赢得的破亿奖金、数亿元品牌赞助与广告代言费,使她在最新一期全球女运动员收入排行榜上高居第二位;她是国际上形象最具开放性的中国运动员,是中国体育界最耀眼的国际明星。

但是,未必人人了解她冲破了多少边界。在收获今天的一切之前,她曾无数次痛苦地突围,突破体制的桎梏、身体的极限、性格的弱点,以及最难攻克的心魔。而且大多数时候,这种突围她只能独自上场,独自面对。

战斗,只为自己

这不是她的第一次退役。12年前她的离开一样突然。

那是2002年,20岁的李娜已在中国网坛排名第一,世界排名也一度攀升到前135的位置。然而一天早晨,她悄无声息地收拾行李,溜出了国家训练中心,没有告诉任何教练,只在宿舍的书桌上留下一封要求退役的申请。为表示离开的决心,她甚至连球拍也没有带走。

那时她正在国家队为2002年釜山亚运会备战,长久的压力和心情抑郁使她的生理期突然出现紊乱。原本这样的内分泌问题可以靠吃有激素的药物解决,但她恰好对这种药过敏,队医束手无策,训练也无法加大运动量。

网球管理中心的处理方式令她心寒:为了让她能够去打亚运会,在医生明确表示她的身体状况不适合比赛的情况下,相关领导仍表示:“你只管给她打针就行了。”罔顾这个决定可能对一个20岁女孩健康、幸福的影响。

也是在那前后,她与姜山已经配合四年的混双组合被拆散,丝毫没有征询运动员自己的意见。

“我们也是人,不是棋盘上的棋子。”李娜愤然离开。

那年年底,她和同样选择了退役的男友姜山一起入读华中科技大学学习体育新闻,她似乎想给那些曲解自己的媒体记者一点样子看。

在人生的前20年,除了与姜山谈恋爱,这几乎是李娜做出的第一个独立意志的选择。生于1982年的她,此前和举国体制下的大多数运动员一样,从小在父母、教练的安排下被动开始运动生涯,习惯了听从指令、服从纪律,整个生活都与运动队捆绑在一起。

在退役求学的日子里,她第一次认真思考自由与尊严的意义。电影《荆轲刺秦王》里的一句台词“像一颗高速飞行的网球一样”击中了她。那是周迅扮演的盲女在家人被杀后对刺客说的话:“你杀了我。你不杀我,我就要一辈子跪下来乞食,日子没有尊严。”

她决定要遵从自己的意志生活。

两年后李娜决定复出时,同样是遵从了自己的意志——新上任的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女排老队长孙晋芳来找她谈话:“很多人都说你有天分,打球是你实现自己的手段,你为什么不为自己打呢?”

原来打球是可以“为了自己”的。李娜开窍了。

尽管国家队指定教练、训练和比赛日程,约束运动员自主权的体制,某种程度上与“为自己打球”的理念相悖,李娜还是在2004年重返赛场。她的成绩在积分、排名清零的情况下迅速蹿升,到2006年已是世界排名前25名的女子网球选手,她也是第一个赢得WTA(世界女子网球协会)单打冠军的中国人。

她的个人意志与体制的条框束缚不断发生冲撞。2005年全运会的一次采访中,她因为坦言“国家队各项措施不很完善,也没有针对球员个人的系统训练”,引发了轩然大波。“李娜炮轰国家队体制”的新闻铺天盖地,孙晋芳也不得不出面回应。此后,李娜感觉自己在国家队被逐渐边缘化了。

更大的风波出现在2008年奥运会。由于膝盖积水,李娜原本计划3月在德国进行手术,医生承诺她可以在奥运会之前完成康复训练,正常参加比赛,但在手术的前一天,国家队方面忽然传来消息:手术必须暂停!原因依然是要先确保奥运会的成绩,建议比赛前做保守治疗。最终,在服从纪律回国协商后,李娜还是决心做手术,为自己的身体负责。所幸那一年的北京奥运会,李娜杀进了四强,创下当时中国女子网球选手在奥运会单打中的最好成绩,她的“一意孤行”才没有被追究。

不过,她在二分之一决赛上对干扰了比赛的喧嚣观众席吼出的那句“shutup”,还是像一盆泼向集体狂热的冷水,把她推向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奥运会之后,网管中心迅速出台了一项革命性的政策,允许李娜、彭帅、郑洁、晏紫四名中国网球的顶级选手“单飞”,她们获得教练自主、奖金自主、参赛自主的权利,自负盈亏,只不过须将商业开发收益的8%和比赛奖金的12%上缴国家(之前运动员需上缴国家的收入比例为65%),并须兼顾为国家队和省队效力的义务。这无疑给了李娜自立的机会。

在26岁的年龄上,已打了18年网球的李娜,终于迎来了一个成为真正的职业网球选手、融入世界网球圈子的机会。你可以说她恰逢其时,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变革的机会,是她和其他球员在一次次与体制的冲撞与协商中争取而来的。

从“可有可无”中蜕变

单飞是需要勇气的决定。最初脱离体制的李娜,一年的比赛奖金还不足以支付她整个团队的开销。眼见她的拮据,第二次膝盖手术时,医生甚至不忍心收她的手术费。

但很快,更为职业化、更加自主的训练安排和团队配合,把她推向了巅峰。

2011年,她首次打入澳网半决赛,跻身世界前十。同一年,她在法网夺冠,擒得第一座大满贯冠军奖杯。据说那个夏天,有1.16亿中国观众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了那场法网决赛,此前在中国非常“小众”的网球第一次拥有了如此众多的观众。这几乎是李娜的一己之功。

今天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谈论李娜,不仅因为她傲人的比赛成绩,也因为她在全世界面前展露出的鲜明个性。她是那种非典型的中国运动员,快言快语,从不遮掩自己的个人锋芒。她也是西方人眼中非典型的中国女性,会在场上怒斥丈夫姜山“滚出去”,又在赛后的演讲中公开表达对丈夫的爱与揶揄,毫不含蓄。在西方媒体的镜头前,她笑容灿烂,妙语连珠,显得乐观而自信。可她并不是生来如此。

 赞  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8 −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