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里空气潮湿,不久下起了大雨,雨水顺着檐角悬挂的一长串莲花盏哗哗往下淌。“雨中的灵隐寺更有味道。”释光泉的方丈室里,半面墙高的玻璃窗将写着“禅”字的大殿和远山树林全都收纳进室内。氤氲的水雾很快笼罩整个寺院。
跟寺院深处的宁静不同,灵隐寺外,打着各色雨伞的游客仍在往寺里挤,不时掏出相机在标志性景观前留影。这座千年古刹是杭州香火最旺的寺庙,日均接待人数上万,每年这里出产的月饼、腊八粥都是抢手货,而新年来到灵隐寺烧头香更演变成杭州城中的盛事。
年轻僧人领着我们穿过林间小径,抵达杭州佛学院。身为杭州佛学院院长,释光泉参与创办了这所学院。1999年,杭州佛学院正式开始招生,创办之初,仅有二三十个学生,发展到现在已有一百三十多人。在全国范围内,在民政局注册的非营利性的教学机构,目前只有杭州佛学院一家。办学至今15年,杭州佛学院的毕业证书逐渐被国外一些大学认可。
寺庙的核心竞争在文化
人物周刊:灵隐寺常年香火繁盛,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光泉法师:说起灵隐寺,在常人眼里可能有点不可思议,有很多千年古刹,但像灵隐寺这样香火鼎盛的确不多。现在一年有五百多万人次,游客量在全国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我有时候也跟他们开玩笑,灵隐寺不管谁做方丈,每年都有这么多人,这就是老祖宗结下的一份文化积淀,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带动了大家到灵隐寺来。灵隐寺到了宋代,高僧辈出,在中国佛教界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那时候许多从日本来中国留学的和尚在灵隐寺学习,再回自己的国家建立道场、建立宗派,后来都成了日本佛教史上开宗立派的人。
前段时间我去了日本大德寺和一休寺。我记得我们小时候有个动画片叫《一休小和尚》,风靡全国,那个剧一演,万人空巷。我去看了以后,发现原来一休寺受了我们灵隐寺的影响,一休他上面的开山祖师,是受了虚堂智愚的影响,虚堂智愚又受了我们灵隐寺松源崇岳禅师的影响。他们把禅宗带回日本,建立了一休寺。现在庙里挂着松源崇岳的一幅画像,是当年一休画的,一休对松源崇岳非常敬重和推崇。这说明灵隐寺在日本、东南亚甚至在国际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就不难想象,为什么灵隐寺常年有那么多游客,那么多香火。
人物周刊:禅宗一直是杭州的名片,禅宗给杭州带来了什么?
光泉法师:前两年西湖申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些专家来了以后说,像西湖这样的山水景观,世界各地多得不得了,一点不足为奇。但听了西湖周边人文的介绍之后,他们非常惊讶,这个地方竟然有那么多的人文积淀,这是世界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所以就顺利申请到了世界文化遗产。
说到周边人文,其实绝大部分都是佛教的。在南宋时,朝廷评定了天下有“五山十刹”,灵隐寺就是“五山”之一。民国时候,弘一大师在他的回忆录里讲,那时候西湖有两千多个寺庙,为什么叫杭州“东南佛国”,可想而知。这么多寺庙中,灵隐寺是一个龙头寺庙,如果说当年没有灵隐寺这种龙头寺的带领,也形不成“东南佛国”这样的一种盛况。
从经济角度讲,它影响了杭州的旅游。从宗教哲学的角度讲,它影响了人们的信仰。所以杭州一直到现在,每年年三十晚上,每年3个“十九”,各个寺庙人山人海,天竺路、灵隐路都交通堵塞,半夜里交警都要加班管制交通,否则的话水泄不通,这就是杭州特有的人文。
人物周刊:灵隐寺历史悠久,如何在现代城市找到自己的位置?
光泉法师:2007年,我们的老方丈圆寂以后,我就开始接手管理灵隐寺,我们一直在推动佛教文化的发展。现在是市场经济,在宗教界,一样存在着像市场经济一样的竞争,不仅是各个宗教之间的竞争,就是同一宗教,也有不同教派之间的竞争,同一教派,也有不同寺庙之间的竞争。核心竞争力就是文化。文化依靠人才,所以人才是根本。灵隐寺现在从杭州佛学院毕业的人当中,选择一些年轻僧人进入灵隐寺,补充新鲜血液。
我觉得仅仅停留在宗教这一块,还是狭隘了一点,应该从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的角度,去做一些推进。21世纪的今天,传了两千多年的宗教如何适应这样一个后现代社会,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探求的课题,但有一点,对于一个宗教界人士,你如何去引领一种社会的“时尚”,这也非常重要。娱乐界、商业界有时尚,但我觉得“时尚”应该是引领人们生活水准,特别是思想意识、精神层面的东西,朝着一个人们更有幸福感、更有梦想、更祥和安宁的社会发展,佛教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佛教在今天大有可为
人物周刊:去年你曾在哈佛大学做演讲,也是灵隐寺法师第一次走进美国大学,你怎么看待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走向佛教?
光泉法师:去年我去美国,刚好哈佛大学邀请我去做一个演讲。演讲以后有学生提出来,美国正在打叙利亚,你怎么看?作为佛教界人士,我们坚决反对战争,战争就是生灵涂炭,我们更反对外界介入另一个国家的内政,呼吁用政治解决,而不是武力。第二天他们国会讨论要不要授权奥巴马出兵叙利亚,没通过,这是人们的共同理念,反对战争,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西方人对东方宗教的了解也不多,现在美国、欧洲的一些寺庙都是台湾的法师去建立的,但据我了解主要还是针对华人华侨的,对西方人的教化还是比较少。如果以后政策法律允许,灵隐寺到美国去建立寺庙,可能不是建立在唐人街、华人区,我们可能会建到白人比较密集的地方,我们去并不是做佛事,让大家来拜拜佛,不是仅此而已。我们要参与到美国社会价值观的重建当中,进入它的主流思想,这样才能发挥佛教的作用,才是我们到西方去的意义,不然多几个少几个寺庙没有意义。
人物周刊:那中国当下的价值观呢?
光泉法师:中国人不是重建,而是怎么维护,把我们真正的价值观树立起来。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价值体系其实已经建立了,我们传统中的慈悲、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对弱势群体的帮助,现在叫慈善,就是慈悲心的体现。另外还有包容,寺庙进山门第一个就看到弥勒菩萨,挺着大肚,笑口常开,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体现——宽仁以待、包容,你信与不信,他都笑脸相迎,这就是中国人的开放、大度、包容。这种价值体系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历史上就有,已经流传了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