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日本移民

 2014/09/24 18:46  刘永峰 《南方人物周刊》  (1,196)    

1945年8月15日,正午前一刻,在日本中部静冈县境内的一个村子里,一位农民的妻子正在田间劳作。这时,一个报信的人从村里飞奔而来,呼喊着天皇将在正午时进行“玉音放送”,就跑开了。

她飞快地跑回村子,村民们已经聚拢在村里惟一的一台收音机前,这台收音机只能收听国家电台那个惟一的频道,接收质量很差。这是裕仁天皇继承皇位以来20年间第一次向他所有的臣民发表讲话。天皇的声调很高,口气拘谨而不自然,而且被噼里啪啦的杂音包围着,讲话的内容也让人难以理解。对于天皇那种典雅的文辞,多数村民眼神中都充满困惑与不解,当人群中一个喃喃的声音说出“日本战败了”时,许多村民如遭重击,都躺倒在地上……

那位农民的妻子醒来时,沉痛的心中却又突然闪过一丝喜悦:她那被送往中国的丈夫可能就要回来了。同样,在这一天,在各地普通百姓流淌的眼泪中,在一张张混杂着苦恼、悔恨、愤怒、空虚及丧亲之痛的面孔上,那丝喜悦也成了许多人不约而同的表情:这个国家在绝望之余,终于等到了一些人的归来。

据资料统计,日本战败之后,约有650万日本人滞留在亚洲、西伯利亚和太平洋地区。其中陆海军士兵约有350万人,余下的是平民,包括大量妇女和儿童。而与军人相比,那些平民则是“一群数量众多而且被普遍忘却了的中低阶层的人们”,作为战争的棋子,“他们曾被遣往海外协助建立强盛的帝国势力范围”,同样,战败之后,这些平民也是命途多舛,背负了整个民族的罪愆。

伪满时期,在东北土地上耕种的日本开拓团村民

移民

滞留在中国的日本人占了当时日本海外侨民的很大一部分,其中50万人滞留在台湾,110万人集中在东北,还有大量的日本侨民零星分散于其他省份。虽然,大批的日本百姓是在侵华战争前后背井离乡,移民来到中国,但是一些人来到中国的时间,则可追溯到更久之前。

1895年5月29日,日本军队登陆台湾,开始行使他们在《马关条约》中获得的权益。这时,日本统治下的土地足足增加了3.6万平方千米。为了“开发”这个岛屿,政府表示允许本国资本家去台湾开垦土地。

在日本做建筑生意的贺田金三郎,想把业务扩展到台湾去。按照当时政府“奖励私营移民”的政策,凡企业申请开垦,都必须附带招募日本人才予批准。为此,贺田金三郎开始在日本大量招募农工。1899年7月,贺田带着133户家庭共385人来到台湾,而他从总督府那里得到了吴全村、加礼宛、鲤鱼尾、凤林一带约一万二千多甲的土地,此后,这里也就称为贺田村。它不但是台湾的首座移民村,也是日本海外的首座移民村。

而此时,明治天皇30年前那“开拓万里波涛”的愿望才刚刚开始。经历过初期贺田村的移民试验之后,1911年,台湾第一座官营吉野移民村在花莲七角川(今吉安)设立,村子规模则有1700余人之多。此后,这种经过统一规划的官营、私营日本移民村在台湾花莲、台东及西部平原地区陆续建立起来。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得到明显改善。当时,日本人口出生率增长到30%以上,而死亡率则降到不足20%。明治前期,人口还维持在3000-3500万左右,到1900年时,这一数字已骤增到4400万。而日本又是一个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岛国,人口过剩与耕地、粮食严重不足的矛盾,是经常让每一个日本天皇都痛心疾首的难题。近代日本受西方自由主义殖民思潮的影响,对外扩张、海外移民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不仅在台湾,其实早在东北沦丧之前,旨在向东三省移民的“满洲移民”言论在日本官方已成为共识。1908年6月,第一任“满铁”总裁藤新平向日本内阁大臣呼吁:“进入满洲之我国移民,以今后十年为期,至少五十万人,若有可能则应达到一百万人以上……”

日本人的谋划很快变为行动。1912年春天,一个叫福岛安正的日本军官来到大连市金川县西郊的魏家屯,他带着一些人在村外的荒地上开始修建房屋、开挖水井,两年后,一个空荡荡的村庄初具规模。

又一年春天,福岛安正带来了四十多名日本农民,住进了新建成的村庄。这些来自日本山口县爱宕村和川下村的移民,给这里取了一个叫“爱川”的名字,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故土的怀念。在万物萌生的季节里,爱川村的新居民们最为欣慰的,也许是他们将会得到附近一万多亩的土地。

当初,日本政府为招募移民,往往作出过相当诱人的承诺。比如在早期招募去往台湾的移民时,政府许诺:旅费五折优待;迁移途中供应食物及花费;抵达目的地后,补助建房,提供免息贷款以购买农具、耕牛;第一年免费供应种苗;前3年免费就医,免费赠予药品;补助开荒费用,前13年土地免费使用……

正因如此,在家乡受尽贫苦日子的农民,才甘愿背井离乡,漂洋过海来到一块陌生的土地,尝试新的生活,但新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当年一位移民到花莲丰田村的日本人曾回忆说:“火车在一小站停了下来,这里就是丰田,也将是我埋骨之处。所谓车站只不过是个名称而已,其实不过是一间像厕所或浴室的小屋,真是太意外了。……这个地方茅草漫生,连屋顶都被盖住了。官员说这是你家,我很高兴自己有了家,但是当时实在太荒凉。一切都感到不方便,物价高,台湾米味道奇差,真是不说也罢!蔬菜一棵也没有,饮水取自水井,水中石灰含量之多,我几乎要投降了……”

因为环境的不适应、耕种方式的陌生、自然灾害,以及与当地中国人的矛盾,早期的日本农业移民很快便逃回国,或另谋生计。到1930年,日本官方组织的农业移民留在东北的竟不足1000人。这样的结果自然不能让日本政府满意。

而此时日本国内却正经历着明治维新以来最坏的一段时光,经济下降,生产停滞,城市中到处是流浪的贫民,农村更加凋敝,危急中军国主义势力迅速膨胀发展。为了摆脱困境,日本也更加疯狂地加快了对外扩张的进程。

 赞  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6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