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生于700年,卒于765年。字达夫、仲武,渤海蓨(音同条,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高适的人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场华丽的“逆袭”——在50岁之前,他穷困潦倒,甚至沦落到乞食度日。后来他毅然投笔从戎,10年间就从舞文弄墨的诗人一跃而成纵马疆场的将军。《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成为唐代历史上仅有的因军功而至封侯的诗人。
一次次名落孙山
与唐代众多的知名诗人相比,高适的成名之路走得相当艰辛。他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高崇文曾任过韶州(今广东韶关)长史,但在高适出生时,家境逐渐衰败下来。虽然家里穷得一塌糊涂,但年幼的高适并不在意,他性格开朗,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平日里总喜欢和人讨论王霸之道,俨然胸怀大志。
20岁时,高适便仗剑出游长安,开始了逐梦之旅。他参加了科举考试,虽然对自己的才学颇为自负,但结果却是名落孙山。落榜的原因,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是由于高适瞧不起常规的考试,不喜欢诵读经史,文走偏锋,以致出师不利。
自此,高适客游于梁(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丘)之间,“渔樵十二年,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继续着困顿的生活。不过科举失利并没有磨灭掉高适的志气,他一边继续埋头读书,一边交游,等待着下一次的机会。
开元十八年(730年),契丹背叛唐朝,唐玄宗下诏征讨。高适于第二年北上蓟门,奔赴边塞,面对壮丽的山川和紧张的战局,他写下了“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的诗句,表明自己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为了实现梦想,高适投奔到当时负责驻防蓟门的信安王李祎的帐下,递上了《信安王幕府诗》,表达了自己入幕从戎的强烈愿望,可惜李祎并没有把这个年轻人当回事。在边塞游走两年后,终因“北路无知己”,高适无奈地结束了这次行程。
游走长安未果,投军边塞不成,高适不得不回到现实中,重走他的科举入仕之路。只是参加了几次,竟然无一中第。原来,在唐玄宗后期,杨国忠和李林甫弄权,那时参加科举考试,没有高层提携关照,仅凭自己的才能,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最荒唐的事发生在天宝六年(747年),李林甫担任主考官。他尤其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结果参加考试的举子倒是不少,最终没有一个被录取。面对这场闹剧和丑闻,李林甫居然还上表向唐玄宗表示祝贺:“天下贤士都在为国报效而没有遗漏,这是多么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啊!连尧舜明君都不能如此明察秋毫吧!”而这次落榜的人中,不仅有高适,还有杜甫、元结等一批名闻后世的诗人。
一而再,再而三的人生挫折,让高适相当郁闷,此时只有诗能让他抒发这种不遇的悲慨,发泄这种愤懑的情绪。“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虽然满怀苍凉,但高适并未失去豪迈的志向。当郁郁不得志的琴师董庭兰颓然离开长安时,高适为他送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别董大二首》,其中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慷慨激昂,信心十足,话是说给备感失意的董庭兰的,但又何尝不是说给自己的呢?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高适的坚持最终结出了果实。天宝八年(749年),诗名远播的高适得到了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宋州刺史张九皋的赏识,在他的推荐下,高适参加了考试,终于中第,授了个地方小官。这一年,他已年近半百。
走上了从军的路
虽说千辛万苦,得来了官职,但上任没多久,高适就觉得很没劲,“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不仅地方小、事小,官职只有九品,更让他受不了的是“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最终,干了3年后,高适辞掉了这个千辛万苦得来的小官,重新为梦想奔波起来。
高适的命运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发生了转机,时任陇右节度使的唐朝名将哥舒翰看中了他,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幕府。从此,高适的人生峰回路转。
能够投身军旅,高适相当兴奋,他在诗中表达了这种欣然的心情。“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送李侍御赴安西》)”真是壮志满怀,雄心勃发。在《塞下曲》中他又写到:“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从中可以看出那种向往战功的慷慨豪情。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下诏哥舒翰讨伐叛军,同时命高适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制定的军事策略是避敌锋芒,坚守潼关,然而宰相杨国忠却一直怂恿唐玄宗,让他下诏命哥舒翰出关迎敌。哥舒翰被逼无奈,“恸哭出关”,最终兵败被俘,变节投敌。潼关失守后,唐玄宗被迫出走四川。
危难之时,穷节乃见,身在乱军中的高适没有被功名利禄所引诱,他冒死抄小路星夜兼程,追上了唐玄宗。此时,大臣们对哥舒翰是一片谩骂,高适却站出来说:哥舒翰一生忠义,因为生病使他不能明断,才导致失败。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务大事,每天以歌舞娱乐,此外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饭食,尚且不能吃饱,要求这样的军队去拼死作战,失败当然就是很自然的事。我多次向宰相杨国忠说到这些事,他不肯听。所以陛下有今天的西行逃难,不值得深以为耻。”唐玄宗非常认同他的说法,擢升他为谏议大夫。
为尽快平息安史之乱,有人建议唐玄宗分封诸王到各地,授予军事权力。这事遭到了高适的激烈反对,他说:“诸王分镇各地,很容易出现割据的局面,只能导致更大的混乱。”唐玄宗不听,结果高适的担忧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天宝十五年(756年),镇守江陵的永王李璘叛乱,图谋割据东南。当时唐玄宗已退位,新上任的唐肃宗李亨听说了高适的劝谏,便召他谋划如何处理这个烂摊子。高适冷静地分析了江东的形势,结论是永王必败。他的话让唐肃宗吃了一颗定心丸,于是让他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主持平定江淮叛乱。事实证明了高适的预见,面对朝廷的讨伐,永王很快就土崩瓦解,兵败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