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只兔子都有一个大国梦
2013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节。清晨,8艘总吨位超过14000吨的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开始驱赶附近的日本渔船。渔船上的80多人来自一日本右翼政治团体,他们声称正在进行“渔业研究”。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日冲突已是常事,但这一次,攻防角色转换了。据媒体报道,日本即使出动13艘巡逻船,总吨位也不超过10000吨,这样进行比较的话,这是围绕钓鱼岛的中日海上对峙中,中国海监首次在装备质量上全面压倒日本海上保安厅。
3天后,27岁的林超先生在他的个人微博上更新了自己创作的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下简称兔漫)。漫画里,一只身穿清朝制服梳着长辫的兔子站在小船上,冲着远处的日本大船怒喊“撞沉丫挺!!”小船全速前进,却被大船发射的鱼雷击中,船沉,人亡。兔子漂在海里,兔子在哭泣,先是默默流泪,然后嚎啕起来。兔子—也就是清朝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脸上写满不甘。
时光流转,下一格漫画直接跳到119年后,额头印着红五星的兔子驾驶大船,手拎板砖,当年的敌人如今坐着小船仓皇逃跑。
“一百多年的屈辱史终于被逆转了”,“天佑中华,愿我有生之年得见您君临天下”……在《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同名百度贴吧里挤满几百条类似的回复。这只饱含爱国情感的兔子已经吸引了无数读者,兔漫至今在互联网上的点击量已经超过3亿次,它的百度贴吧汇聚着超过30万关注者,以及1200多万条帖子。
林超从2011年开始创作这部以兔子为主角的四格漫画,没什么场景,风格简单到近乎粗糙。国共内战,抗美援朝,两弹一星,直到近几年航母“辽宁号”下水……林超用发生在一只兔子和各种动物之间的小故事重述了中国当代历史中的重大军事、外交事件和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去美国参观航空母舰,一脸羡慕和无奈的兔子;身为“飞机总设计师”但为了补贴家用不得不上街卖面条的兔子……林超定义他笔下的兔子:“每一个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贡献的人。”
对于喜欢兔漫的人来说,兔子就是中国的代名词,漫画中反复提及的“每一只兔子都有一个大国梦”则是他们心照不宣的口号。与《人物》记者交谈过的数十名兔漫读者几乎每一个都提到过同一个词语,“国家”,国家的不容易,国家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国家的强大……其中一位读者告诉记者,他曾经是一名愤青,但兔漫引爆了他“沉寂已久的爱国热情”,“那时我才发现我的爱国心从来没有熄灭,一直都在我心中不知名的角落里暗暗燃烧着。”
但是作为创作者,林超有些回避兔漫的爱国属性,他将之称为“就是以军事元素为主的励志漫画”,“也就是说兔子当年就是一个穷屌丝,然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变成高富帅的这么一个故事”。
这样的励志漫画有很多,但只有这只兔子,会被人觉得代表了“中国”。
被恶心成了“自干五”
7月3日,《人物》记者在厦门市南华路上的一家咖啡馆里见到林超。他中等身高,有一张圆圆的娃娃脸,头上戴着一顶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州舰”的帽子,身穿的白色文化衫则由他自己设计,胸前印着那只著名的兔子。
林超领着《人物》记者去到位于厦门市闹市区中山路的一家模型店,一进门就能看见兔漫的海报,右上角有林超的签名。这家挤满军事模型和动漫手办的模型店是他在厦门的大本营。
他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兔漫更新得比以往更慢了。林超一进门,老板阿龙、店员胖子、来店里玩的军迷“荷花”和“绵羊”就跟他开玩笑,“催更”,他笑笑,到附近的小卖部买了啤酒回来分给大家,开始坐下来扯淡。
30岁的老板阿龙笑容腼腆,他形容林超有点“自干五”—在互联网上,人们称呼那些受雇发帖支持官方的人为“五毛”,传言称一张帖子的酬劳是五毛钱;而那些自发维护遭受言论攻击的中国的网友则被称作“自干五”,自备干粮的五毛。
在阿龙看来,相比愤青,“自干五”代表着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思维方式,“大家一味地说黑暗黑暗黑暗,你对这整个国家没什么好处。”
事实上,高中时候的林超曾是一个标准愤青,他抵制“《新闻联播》那一套”,喜欢看《南方周末》,因为觉得它不像传统的报纸,不是官话那一套。身为军事迷,他在感到“憋屈”的同时又厌恶对比中外军力时不切实际的夸张言论,“中国国防部长跟美国人说什么,后面的话,然后美国国防部长抖了三抖。”
“我当时就觉得说,中国贪官太多,生活不好,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早晚会有动乱或者怎么怎么样……”林超说。
渐渐地,同许多别的愤青讨论过后,林超觉得自己“硬生生地被恶心回来了”。有的人一味地说外国的“好”:美国总统特意派专机撞断位于华盛顿的全国总电线,令全国暂时停电,只为让救援人员救下被高压电线缠住的小麻雀,“伟大的国家能为任何卑微的生命停下脚步”—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个在中国网络盛传的虚假段子。
有的一味地说中国的“坏”:“7·23动车事故一出就说请等等你的人民。”虽然林超在微博上有关事故处理情况的投票中选择了“非常不满意,掩埋车体、‘奇迹说’令人愤怒”这一选项,但他同样不满把一次事故解读为体制问题,“你看中国都这样了,这个国家怎么活,都是体制的错,都是国家的错,本来我们也想喷两句(政府)的,发现被人这样一说,操。”
按照荷花的看法,兔漫崛起之时,互联网上的主流话语针对政府更多是批评,甚至有人“为了喷而喷,为了抹黑而抹黑”。
2011年,林超开始创作兔漫。也同样是在那年,按照北京大学副教授胡泳在评论文章里的看法,网上开始出现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大规模丑化。在一次与作家慕容雪村的对谈中,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曾提及这场“公知污名化”风潮,“部分原因可能确实是有一些所谓的‘公知’,在一些需要专业知识背景的问题上,非常轻率地发言,导致很多人觉得你这人说话不负责任、越界。也有一些公知情绪化,对不同意见表现出来的暴跳如雷,让一些人心生反感。但是不能找到公知群体里最不堪的那一两个人攻击全体。”她之后又说道,“哪怕你去关心细节的事实,我觉得这没错,但是你能不能在关心细节事实之外,把更大的图景给呈现出来。就是说,在承认一件事的价值重要性上应该有个比例感。不能因为发现了描述上的漏洞,就把所有其他的论述都给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