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美国作家埃里克.霍弗写了本名为《狂热分子》的书。里面描述了一种知名人士,他们名声在外,赞誉等身,受人追捧的同时又饱受伪善和狡诈的指责。在书里,霍弗提供了一种辨别狂热分子的方法:看其身边最亲近的人如何评价这个人——人无法在朋友面前伪装。这次,我们从商业角度抵近采访韩寒身边的商人朋友,还原这个新晋导演的商业价值和人性点滴。
作家韩寒曾吃过不懂商业的亏。2007年,因合同争议他曾被某出版社告上法庭,那份合同中暗含了几条“陷阱”,但“一分钟就签完”的韩寒没有注意这些,以至于在后续的官司中显得很被动。随后韩寒发表声明,以后和他签合同全部不要纸笔,只需口头协议就好。
现在,导演韩寒将这种“不够职业”的做法保留了下来——《后会无期》杀青后,韩寒才和制片人签订了完整的合作协议。如果不是因为“财务流程”的需要,他或许就将这事儿给忘了。
这种“不商业”的做法带来的结果是,所有和韩寒长期合作的商人,都必须是他信赖的朋友。相比起商业契约,他似乎更信赖朋友间的承诺。
在《后会无期》拍摄中,和韩寒合作的商人有三个:整部影片的制作投资来自路金波和方励,前者是韩寒合作12年的出版商,后者是业内著名制片人。在影片拍摄到四分之三时,他们又引入了最后一位出品人,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其中,韩寒身兼剧本、编剧和导演,路金波掌管影片的外联和商务;方励负责制片;于冬负责影片的宣发。
这是一种建立在熟人关系上的商业合作,于冬对《财经天下》周刊说,大家都是很熟的朋友,韩寒拍片子需要一个制作人,那就是方励;需要一个发行人,那就是我“于老板”。
方励则在电话里和路金波讨论韩寒预算超支的问题,“看他(韩寒)能走到哪儿?我们让他玩儿!”
韩寒最洒脱,所有关于金钱的问题,他一概回复“去问老方、去问金波吧!这些我都不管。”
维系他们关系的不仅仅是金钱。
新导演和“地下电影教父”
7月4日,15:30,韩寒出现在北京东北角的一个创意园中,这里位处东五环,距离天安门广场有一个半小时车程,周边是低矮的民房和石棉瓦房搭建的棚户,一幅城乡接合部的画面。园区门口的石碑上刻着“七棵树创意园”几个字。
韩寒进门就开始笑着向我们打招呼,抱歉说自己迟到了。他要求先去洗把脸,让自己清醒一下。据他的导演助理于梦说,由于正值《后会无期》后期制作的关键时刻,韩寒已经连续一周每天只睡两小时。
距离采访当日再有20天,韩寒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将在全国公映。采访当日,这部被寄予厚望的电影成片就在距离采访点几百米外的工作室里进行紧张的后期制作。韩寒用了两间连在一起的工作棚,一间用来做画面,另一间用来做录音。这是他的制片人,也是投资人之一的方励特意帮他选定的地方,“两个棚连在一起,才能最高效地完成后期制作。”
采访中,剪辑师隔一会就会抱着电脑跑过来朝韩寒喊:“导演,你看看这一段该怎么弄?”
“不要让这支烟抽完了,镜头定在这儿没意思。”
得了指令,剪辑师转身回去。
对“导演”这个新称谓,韩寒有点不好意思,“我尚无作品,就这么喊我……不习惯。”
其实一开始没人喊他“导演”,个个都直呼他的姓名。“是方励每次开会时,称呼我为导演。”韩寒说。制片人的改口带动所有人的变化,帮助他树立了威信。
“私底下?私下我叫他老方,他叫我韩寒。”韩寒说。在剧组中,“老方”是一个出名的“老顽童”,心直口快,豁达豪爽,一个著名的段子是,他自称是一个从不生气的人,“都是直接发火了事。”
采访过半,天色擦黑的时候,61岁的“老方”穿着POLO衫、牛仔裤和大头皮鞋出现在我们视线中。这几天,他和韩寒一样在七棵树创意园盯着影片的后期制作。
不修边幅,是方励给人的第一印象,深蓝色的POLO衫边角处已经洗得泛白,胸前还有块黑黢黢的污渍。有人提醒他,他低头看看,用手指在油渍处徒劳地刮擦两下,眼见无法清理,便哈哈一笑了之。
作为《后会无期》的出品人之一,方励的劳雷影业为《后会无期》投资了2500万元,占整个影片制作费用的一半。
如果没有看过他的简历,大部分人很难将眼前这个老头儿和亿万富翁这个身份联系在一起。
1982年9月,方励从华东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毕业。他用手机向我们展示当年的照片,这是一张黑白照,年轻的他颇符合当年的审美。
“像韩寒吗?”他问。
没等记者回答,他自己先笑了。“韩寒和年轻的我很像,都很闷骚。”他理解的闷骚是“外表靠谱,内心贪玩”。而实际上他大学毕业那年韩寒才刚出生。
1991年,方励创办劳雷工业,做高科技仪器系统,其公司官网上介绍是“世界上最大的集地球物理仪器开发与销售为一体的地球物理仪器公司。”这份事业让方励成为成功的商人。但因为对电影的狂热爱好,最近十几年这个精明的商人已经在这个新领域亏损了数千万元投资。
2000年,方励成立北京劳雷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出任总裁,他偏爱出品文艺电影,为人熟知的作品有李玉导演的《苹果》、《观音山》、《二次曝光》。在此之前,他投资的包括《安阳婴儿》、《颐和园》在内的多部电影未能在国内公映,亏损达到数千万元,他也被媒体称为“地下电影教父”。
对于为何投资那些赔钱电影,他有多种解释。如“最初傻逼,不懂得拍电影还需要许可证”或是“导演违约骗了我”。此外还有一条“喜欢有个性的怪人,如果说谁谁谁是疯子,我就肯定喜欢”。
和韩寒合作,因为韩寒符合了他的最后一个标准——有个性的怪人。“这孩子太他妈可爱了。”他这样称赞韩寒,“有时候也真拿他没办法,生气都生不起来。”
方励和韩寒相识源于一首歌,2010年,由李玉导演,范冰冰主演,方励担当制片的《观音山》获得上映资格,心情激动的方励想请一个文艺青年来写歌词,有人推荐了韩寒,加之李玉希望拍摄韩寒的小说《光荣日》,于是方励带着影片DVD飞赴上海去见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