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伯钧(1910——1974),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卓越的军事指挥员和军事教育家。
四川省达县人。1926年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三团排长、连长,赣西第三游击队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二团政治委员,红军学校第三分校学生总队政治委员,红三军第七师师长,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军团参谋长,第十三师师长,红五军团第九军、四军参谋长,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旅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第二分校校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员,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副旅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热河执行小组代表,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合江军区司令员兼东北军政大学上干大队大队长,东北军区第一前方指挥所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四十五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副教育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教育长、副院长、代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毛主席口中的红军“才干”
1927年9月19日,陈伯钧跟随毛泽东进军文家市,参加“三湾改编”。改编后,陈伯钧担任第三营第八连一排排长,一度代理连长。后奉毛泽东之命,随军上井冈山,参加改造袁文才部。同年底陈伯钧任工农革命军教导队副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并参加了攻打遂川、西门的战斗。
1928年4月,陈伯钧调到第一团第一营第一连工作。随毛泽东为迎接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率部和湘南暴动的农军到酃县参加掩护战。4月下旬,朱毛两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统一编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称红四军。陈伯钧任红四军一营一连连长。在此期间,陈伯钧率一连参加了黄坳、五斗江、七溪岭、永新县城等战斗。在永新北乡阻敌战中,陈伯钧英勇战斗,身负重伤,后被送回井冈山治疗。
1930年1月,陈伯钧任红六军第一纵队参谋长。随后,率部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取水南,攻施家边,全歼唐云山旅。在施家边战斗中,陈伯钧再次负伤。同年7月红二十军成立,陈伯钧任参谋长。吉安战役中又一次负伤。毛泽东让他暂时兼任红军学校三分校学生总队政委。11月,陈伯钧被任命为红三军主力第七师师长,随即率师投入反“围剿”斗争。参与指挥龙冈战斗,俘国民党军师长张辉瓒及官兵9000余人。随后,又指挥第七师追击国民党军谭道源师,进行了东韶之战。
1931年4月,陈伯钧率部参加第二次反“围剿”的东固战役,俘国民党军师长公秉藩及其全师官兵。同年6月21日,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围剿”,陈伯钧率部参加莲塘、良村、黄陂战斗。三战三捷后,陈伯钧又率部与兄弟部队一道,在老营盘全歼“围剿”军的一旅。随后在方石岭歼灭韩德勤师和蒋鼎文师一部。
1932年3月,陈伯钧率部参加漳州之战。7月初,升任红十五军军长。随即率部直取南雄,在水口与兄弟部队一道将粤军击溃。接着,在宜黄全歼国民党军高树勋师。10月,在宁都召开的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陈伯钧因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也被免去十五军军长的职务,调到瑞金红军学校学习。
1933年1月8日,陈伯钧继任红五军团参谋长。到职后,便投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役。指挥了攻克南丰、黄陂等战斗。同年8月获二等红星奖章。10月,红五军团第十三军改为第十三师。陈伯钧调任十三师师长。
第五次反“围剿”后,陈伯钧指挥十三师先后进行了三都、德胜关、邱家隘、将军殿、烂泥坑、杨家渡、张坊、大除、新桥、新田等30余次战斗,与“围剿”军浴血战斗。
1936年10月15日,在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大会师前夕,毛泽东同志曾亲笔致函一位红军高级将领:“伯钧同志:闻你在六军,为红军庆得干才!你的身体好否?同志都相念的。我们都好,相见之期不远,愿共努力!此致革命的敬礼!”这位被毛主席誉为红军“干才”的传奇人物就是红六军团军团长、开国上将陈伯钧。
中央红军长征的“铁屁股”
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严重危害,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一直未能打破,1934年10月12日,中央红军不得不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突围长征,实行战略大转移。10月18日,身患虐疾的红十三师师长陈伯钧率部队从兴国曲利出发,开始长征。
10月底,陈伯钧指挥十三师负责掩护中央纵队行动,击溃沿途围追之敌。而此时,担任后卫的十三师收容的掉队人员比全师人数大两倍,使得部队的行动相当困难,但陈伯钧沉着指挥,终于在12月1日率全部人员渡过湘江,经过连续作战,胜利到达贵州境内。
1934年12月18日,陈伯钧调入红五军团部接替刘伯承任参谋长。1935年3月18日,中央红军三渡赤水到茅台时,因前线战事紧急,陈伯钧伤未痊愈,就回到五军团指挥部队作战,掩护大部队西移。3月22日,陈伯钧和董振堂、李卓然率五军团掩护军委纵队在大平渡之间四渡赤水。随后,他又率部急行军南下,冲出敌人封锁线,掩护军委纵队过了白腊坎。待敌人发觉后,他们机智地率部改道元宝山、大水井一线,在扁岩塘渡河。不久,陈伯钧指挥部队成功掩护大军强渡乌江。4月,敌军分数路追击红军,陈伯钧指挥五军团同敌人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才阻止了敌人的追击,保障了中央红军的安全。
4月29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利用目前有利的时机,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随后,中央红军分三路由寻甸、崇明地区转向西北前进。根据中央安排,红五军团和军委纵队为中央纵队,经山仓街、海龙塘、石板河抢夺皎平渡过江。5月4日,毛泽东、朱德等指挥大军在皎平渡附近抢渡金沙江,陈伯钧和董振堂、李卓然奉命指挥五军团在石板江、龙郎河一线及坎凳东南山地构筑工事,扼止追敌万耀煌部,护卫全军的行李辎重过江。我军委纵队渡江要四天,加之一、三军团在别处渡江不成,也要到皎平渡来渡江,五军团的掩护任务更重。直到一军团渡江完毕,五军团才于5月8日星夜冒雨急行军一百六十华里,由龙郎河到中屋山渡过金沙江。五军团渡江后,仅休息了一个上午,又继续行军六十里,赶到会理县境内,准备随时打击增援之敌,保卫中共中央在会理城郊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一路上,陈伯钧等率五军团经过一系列艰苦战斗,于7月4日胜利到达懋功与四方面军的第九军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