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选择写作、选择作家

 2014/09/14 8:52  乐文城 《中外书摘》  (958)    

在北大和人大当教师

1988年,从美国回来之后,王小波和李银河在万寿寺附近有了一个自己的家。家里的陈设非常简单,客厅比较大,但是里面并没有什么奢华的家具,三面都被他们做成了书柜。在王小波的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以及一张乱七八糟的床。用家徒四壁来形容这个家并不过分,不过王小波倒喜欢这种样子,因为在他看来,家里空空荡荡,有充足的空间,才是最可贵的。

回到国内之后,在1988年的5月份,李银河随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做博士后,进入北京大学社会学所,王小波作为家属也被安排进了北大,在计算机室工作,后来他又去了人大。事实上他还曾和李银河商量,打算买一辆出租车营生,不过最后他没有这样做。

在北大的时候,王小波一开始只待在计算机室,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我在北大帮闲”,当时他没有正式的课题做,只能偶尔帮着做一些数据分析,每个月的工资大约130元。直到1989年他才有机会走上讲台,教研究生使用社会统计软件。不过他讲课似乎比较深奥,学生们表示听不太懂。一个学期后他又停课了。在给刘晓阳的信中他曾讲到在北大的经历,反复说,在北大混得特别没劲,况且他的工资只有130元左右,相当于10美元,他在美国就算去餐厅刷碗,一天也能赚20美元。

王小波曾在文章中提到了幽默感,他觉得年轻人没有幽默感,中老年人倒有幽默感:“在各种讨论会上,时常有些头顶秃光光的人,面露蒙娜·丽莎的微笑,轻飘飘地抛出几句话,让大家忍俊不禁。”在北大的时候,王小波就有着这样的幽默感,教师在一起开会,领导在那里说了又说,别的教师只坐着听,王小波却会忽然冒出一两句话,引来大家阵阵哄笑,让领导很下不来台。

或许正因为这个缘故,王小波也觉得在北大混不下去了,因此跳槽到了人大。他多次在信里面跟刘晓阳说到这一点,讲他要到人大去,那里更让他感兴趣。在朋友的帮助下,王小波才得以进入人大。在人大求职的时候,王小波还给会计系主任朱小平展示了他的《唐人故事》一书,朱小平最终决定留下王小波,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本书。

在人大的时候,王小波表现得非常沉默,系里开会,他自始至终不说一句话,也不和别人交流。一方面他本来就喜欢沉默,一直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另一方面,系里开会不准有幽默感,他说的话容易触怒人,万一他开会时讲了什么,重演他在北大的悲剧,又让领导难堪了,他自己怎么样且不去说,对于介绍他来人大的朋友来说,也很不好,因此他忍住了没说。在人大他也没有评过职称,只一心专注于自己的写作。

他编过很多软件

在人大的时候,王小波教的是英语专业,一个星期只有一两节课,偶尔也会帮着做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事情。在北大王小波一开始做的也是这个。在信息技术方面,王小波也是极具才能的,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在写作方面的才能,却忽略了他对电脑的精通。在人大教书期间,他曾和几位同事一起为北京煤气工程公司开发管理软件,该项目还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小波本身是一个计算机爱好者。他自己也说,这个行当的东西他会不少,他还曾试图用电脑做出一个电子小说系统,给自己的小说配上图和音乐。他用他的小说《万寿寺》做过试验,不过弄出来的图并没让他感到太满意,还得改进。在王小波看来,电子阅读无疑是将来的趋势,他曾在小说中明言过这一点。而事实上,王小波预言对了,现在电子阅读的确成为一种趋势。

在王小波的电脑里,很多软件都是他自己编的,自己编的软件自己用,这样让他感觉最好。他甚至还做出过一个功能类似于word的写作软件,那是一个用字模发生器方法出汉字的系统。他自己觉得非常优越,优点众多,可以很容易地在西文软件出中文窗口。除此之外他还在SPSS上加了几句骂娘的话,这能让人感到一股浓烈的中国气息扑面而来,并且还十分具有幽默感。王小波曾打算将这个软件推向市场,找朋友帮忙,不过那朋友却觉得,王小波的这个软件,打字速度虽然很快,但是操作起来过于复杂,恐怕很难推广出去。

王小波后来一直用自己编的这个软件来写作。他编过很多软件,就像在小说里写的那样,他给别人编软件,用“Caonima”来命名,有Caonima1、Caonima2、Caonima3等。他的客户是个老美,常把“操你妈”念成“考你妈”,王小波就纠正说,不是考你妈,是操你妈。他自己写的软件,存在电脑里也用这种古怪的名字命名,打开电脑可以看到一连串的“王二╳”,非常具有喜感。

遵循内心渴望的抉择

1992年9月份,王小波正式辞去人大教师的工作,选择做一名自由撰稿人。是李银河带着他去向系主任朱小平辞职的。据朱小平回忆,求职和辞职的时候,王小波都是由李银河带着来的,王小波一直很沉默,辞职的时候只对他说“给您添麻烦了”,然后就一声不吭,独自在一旁抽烟。李银河代替他向朱小平解释缘由,说王小波觉得教书有压力,还是想写作,所以不想干了。

独自写作对他来说意味着自由和没有束缚,这才是他想要的东西,所以,辞职之后,他还曾对他的朋友说,作了这个决定,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舒畅。

王小波就是这种人,写作是他的梦想,因此,不管在什么时候,他都没有停止过写作,做学生的时候他就开始写了,在美国也是这样,后来回国做了教师,他依旧在写作。并且,最后他发现,他应该把生活之中其他的事都剔除掉,专心致志地写作。于是他选择了放弃大学教师的铁饭碗,做一名自由撰稿人。放弃体面的大学教职去写作,这在当时是很让人感到惊讶的做法。

王小波选择做一名自由撰稿人,正是遵循了内心的渴望,而没有考虑世俗的得失。他的母亲见他作出这种选择,很为他感到担忧,因为,靠写作微薄的稿费是无法维持生计的,辞去大学教师的公职,没有公费医疗,生病了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最让人担心的是,写作还会担风险,一不小心就会闯下弥天大祸。不过,王小波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尽管他的这种选择,有许多不确定性,存在着很多危险,但这是他所喜爱的,因此他要走上这条路,就算失败也在所不惜!

 赞  0

共一个关于 “王小波:选择写作、选择作家” 的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