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前:没直接提出干部退休制度问题,但间接触及到这个问题
新中国成立时,党和政府的绝大部分干部都很年轻;到20世纪60年代,省部级干部大多也才四十七八岁,年富力强。干部年轻化问题、干部退休问题不迫切,建立干部退休制度并没有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包括邓小平的特别注意。后来发生“文化大革命”,党和国家的许多制度遭到破坏,建立干部退休制度更谈不到了。
1975年,在毛泽东、周恩来支持下,邓小平实际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王洪文不满,跑到上海跟人说:十年后再看。这对邓小平震动很大,引起他的高度警惕。严峻的政治斗争使邓小平认识到,要否定“文化大革命”,坚持斗争,发展生产,必须后继有人,必须抓紧培养年轻干部。军队要设立顾问,当顾问的同志要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的安排。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当时邓小平还没有可能从长远制度建设方面考虑和提出干部退休问题。但要选拔年轻干部就必然触及到退休问题,设立顾问的想法就是这样来的。虽然这一想法只限于军队,而且后来也没有完全通过,但实际上为提出建立干部退休制度问题埋下了伏笔。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退休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原来领导班子的年龄就偏大,老干部陆续返回领导岗位后,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当时老干部大体上都是60岁左右,60岁出头的占多数,精力不够,能在办公室顶8小时的估计不到一半,有的在家里办公。要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必须后继有人,必须从组织路线上全面系统地解决干部老化、年轻干部缺乏的问题。
11月,邓小平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在总结了前几年搞顾问的经验,提出要真正解决问题不能只靠顾问制度,重要的是要建立退休制度。并表明建立退休制度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朝气蓬勃的一个大问题。
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首次透露了自己将来退休的想法。他说,“如果党允许我今天退休,我马上就退。”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家希望邓小平当总书记、国家主席,他都拒绝了。后来他对李政道说:“我历来不主张夸大一个人的作用,这样是危险的,难以为继的。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问题。所以要搞退休制。”
1980年:提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领导职务任期制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讨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提出废止领导职务终身制。3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讲话说:“要有退休制度。不仅军队要有,地方也要有,国务院也要办这件事。”“国家不建立退休制度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生气。有了退休制度,人人都知道自己到哪年该怎么样,这就比较好办。”
5月,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又说:“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领袖终身制的问题,我们这代人活着的时候,非解决不可。党内生活、社会生活都要肃清封建主义的影响。各种制度,都要从肃清封建主义影响的角度去考虑,逐步加以改革。”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时,系统谈到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邓小平指出:“五中全会讨论的党章草案,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在看来,还需要进一步修改、补充,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任何领导干部的任职都不能是无限期的。”这实际上提出了领导职务任期制的问题。
邓小平不仅原则地提出问题,而且还具体设计了如何建立退休制度的方案,找到了建立退休制度的过渡形式——顾问委员会。
1982年后:中央顾问委员会成立,废除终身制、建立退休制转化为实践
1982年初,邓小平认为着手解决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条件已经成熟。他在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央机构精简问题的会议上说,这件事情必须解决,现在条件已经具备。
7月,在党的十一届七中全会和十二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准备提交到七中全会审议的新《党章》草案,对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问题已经触及到了,但没有完全解决,退休制度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这是因为,将要设立的顾问委员会,是一种过渡性质的,而不是退休制度本身。
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十二大按照新党章的规定,选举了中央顾问委员会。随后,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邓小平当选为主任。中顾委的成立,标志着党的最高领导层实现了新老合作交替。从某种意义上说,顾问委员会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组织形式,最根本的应是建立退休制度。
由于提倡废除终身制、建立退休制都是邓小平提出的,而且通过中顾委的成立和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召开,这一计划得到顺利实施,邓小平在1986年时就开始考虑自己什么时候退休的问题。当时,他本人希望早退休,准备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时退下来,但一直到1986年下半年,遇到的还是一片反对声。
从1986年开始,邓小平越来越感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把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实现领导层干部年轻化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目标之一。他开始思考在退休制度建立后,需要制定什么措施、需要哪些办法,形成一系列制度,以实现领导层干部年轻化的目标。
1987年以后,邓小平以身作则,逐步实现了自己退休的愿望
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夕,中央决定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职务,退出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同时还决定他留任党和国家的军委主席职务,所以称之为“半退”。此后,他坚持不再过问日常工作,并一直期待着尽早完成新老交替,实现从领导岗位完全退下来的愿望。
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在同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谈话时说,“新的领导集体一建立,要一切负起责任”。他强调,“我不希望在新的政治局、新的常委会产生以后再宣布我起什么样的作用”。“现在看起来,我的分量太重,对国家和党不利,有一天就会很危险。国际上好多国家把对华政策放在我是不是病倒了或者死去了上面。我多年来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
关于退休问题,邓小平已经深思熟虑。9月4日,他致信中央政治局,请求辞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11月6日至9日,十三届五中全会讨论并通过《关于同意邓小平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全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对党和国家建立的卓著功勋,与会全体同志对他身体力行地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作出的表率,表示崇高的敬意。
1990年3——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又通过接受邓小平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请求的决定。至此,邓小平完全退休。
1990年邓小平退休后,仍然关注着干部退休制度的建立。1992年中顾委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干部退休制度的全面建立。
干部退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