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揭发、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随即,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胡风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诗人、文艺理论家胡风锒铛入狱,成了毛泽东的“钦犯”(晓风:《胡风传》,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遂酿成了新中国第一冤案。
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党中央拨乱反正,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平反昭雪,还胡风“我国现代革命文艺战士”的本来面目,得到了“在任何条件下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胡风悼词》)的定论。
如果我们拂去尘埃,检点历史,你会发现,其实,毛泽东与胡风的关系也不总是让人停留在毛批胡这一点印象上,他们也曾有过一段因缘际会。
毛泽东欣赏胡风主编的刊物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胡风人生历程中的鼎盛时期,他在文学领域的建树,已经饮誉海内外,有“中国的别林斯基”之谓:他与鲁迅的师友之谊,更给他增添了一道耀眼的光环。胡风自认为,早在“30年代第一年起,就是以共产主义者的为人道德约束自己”(《胡风致熊子民》,载 《胡风全集》 第9卷第599页)。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参加了日本共产党,回国后一直以党外布尔什维克自诩。1943年及1945年,胡风在重庆先后受到国共两党最高领袖的接见,这表明他绝非等闲之辈,在社会上和文坛中的地位更是令人瞩目。但他绝对不是能游走于国共两党之间的民主人士,他是百分之百的左翼文化人。
1935年春末夏初,胡风创办了一个不定期的文学刊物 《木屑文丛》。时值瞿秋白刚在长汀英勇就义,为了悼念他,胡风特意从鲁迅那里要来一篇瞿秋白的遗译稿,以“环”的笔名刊登于 《木屑文丛》。小说则有吴奚如写的 《活摇活动》,是纪念为洪湖苏维埃运动而献身的烈士的。此篇小说是左联战士、青年作家吴奚如用眼泪掺和墨水写出来的,反映了王明路线推行的消灭富农的土地政策是促使洪湖苏维埃运动遭到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吴奚如说:“胡风对我在小说中提出的主张极为称赞,也认为洪湖苏区所执行的一扫光政策打击面过大,使贫雇农孤立,于夺取天下不利。”(吴奚如:《我所认识的胡风》)
纵观这一辑 《木屑文丛》 的文章篇目,充满了浓烈的普罗文学的味道,有鲜明的革命倾向。因此,书店不仅不接受,甚至连发行代售也拒绝,胡风只得四处托朋友一本一本地推销。鲁迅先生也出面帮忙,托内山书店代为销售。胡风原以为这本印数不多、买的人又少的书不会有什么影响,殊不知毛泽东竟阅读了这本 《木屑文丛》,并留下了印象。据吴奚如回忆:“我在‘抗大’第一期担任政治教员,讲授 《中国革命问题》 这门课,有幸能不时见到毛主席。有一次,毛主席对我说,曾看过我那篇小说 (即 《活摇活动》——引注),说当时在江西中央苏区,对富农的政策是八个大字:‘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吴奚如:《我所认识的胡风》) 毛泽东不仅读了胡风主编的 《木屑文丛》,而且在对富农的政策上,两人竟有相似的看法。
抗战时期,胡风主编的文艺刊物 《七月》,不仅有反映国统区抗日救亡运动的作品,也刊载了敌后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战斗生活的篇章,在国统区影响很大,在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也颇受欢迎。每期刊物出版后,胡风都要通过八路军办事处转送延安数十份,其中一部分赠送给毛泽东等中央首长,一部分则是请延安的朋友代销。同时,还通过其他渠道输送到晋察冀、苏南、苏北等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当时就很喜欢阅读 《七月》,对 《七月》 的评价甚高。1938年夏,吴奚如从延安来武汉,胡风特地去看他。吴奚如给胡风带来了左联时期的老朋友雪苇的信,在雪苇的这封信中,转述了毛泽东在读完由胡风托雪苇转赠给他的 《七月》 第三集第一期后,给雪苇的复信:
我已看了《座谈会记录》 (指 《七月》 第三集第一期上所发表、由胡风整理、七月社召开的作者座谈会记录:《宣传·文学·旧形式的利用》——引注) ,很喜欢,如有新的请续寄我。
毛泽东在信中还表示了感谢。雪苇在给胡风的信中说:“这是你的光荣,《七月》 的光荣。以后希望你一定经常给他一份。”
胡风得知毛泽东对 《七月》 的垂青,真是喜出望外,这更增强了他对毛泽东的崇敬和信任。
胡风崇敬毛澤东
淞沪抗战爆发后,胡风等文化人相继撤退到武汉。胡风经过多方努力,《七月》 得以复刊出版。抗战进入第二个年头,此时武汉的氛围使胡风产生一种压抑感。鲁迅先生虽已去世,但在宗派主义者的眼里却并未盖棺论定,依然对他抱有轻视甚至敌视的态度。当时在武汉任长江局书记的王明,就曾多次表示对鲁迅的反感,说他是个“读书人,脾气古怪,清高,不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吴奚如:《我所认识的胡风》)。鲁迅的精神,在抗战中似乎已不起作用,鲁迅的声望,似乎也被抗战的炮声所淹没了。对此,胡风忧心如焚。恰在此时,他接到一篇署名“大漠”写的文稿:《毛泽东论鲁迅》,声明是根据毛泽东的讲话记录整理的。胡风读完文稿,喜不自胜,顿生知音之感。他很想找投稿人谈一谈,但此君是路过武汉顺便给 《七月》 投稿的,没有留下地址,可惜无一面之缘。
《毛泽东论鲁迅》,是毛泽东1937年10月19日,在延安陕北公学举行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所作的演讲的记录稿。有趣的是,同一天,胡风也参加了武汉各界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武汉的纪念会是自发性的,规模很小,与会者有三四百人。当时,武汉情况相当复杂,中共在武汉的代表只有董必武在,无暇顾及;至于社会上的头面人物,则怕因此把自己弄“红”了,所以对这个纪念会没有予以重视。在此情势之下,胡风则挺身而出,组织了会议,被推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上致辞。这是毛、胡二人在异地、在同一时间段、对同一位伟人,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大概也是毛、胡二人唯一一次语言文字的交集吧。
胡风决定将 《毛泽东论鲁迅》 发表在1938年3月出版的 《七月》 第十期上。这是他最欣慰、最得意的一件大事。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这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党的领袖对鲁迅的评价,提出了在伟大的战争中更应该学习宝贵的‘鲁迅精神’的要求,开拓了正确地研究鲁迅的道路:是针对着抗战发展的具体的历史要求而提出这个极重大的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