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爱,这是宅

 2014/09/25 11:11  韩松落 意林微信版  (657)    

这不是爱,这是宅
  去年,我的朋友维维因为一种慢性病,住进了医院。这种病必须长期治疗,于是,有近半年时间,她成了医院的常客。

  负责治疗她的是一个男医生,三十五岁,浓眉大眼,性格温和,诊疗时轻声细语,聆听时表情专注。正处在情绪低谷的维维,瞬间就对他产生了好感,从护士那里探知他是单身后仅仅一周,她就向他表白了,他也欣然接受。但他们的相处只持续了半年——彻底出院一个月后,维维突然发现,他完全不是她生活体系里的人。她之所以对他产生依恋、爱慕,都是因为她的病,还有医院的环境,那半年的相处,离奇得像一场梦。这段感情于是宣告终结。

  促使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感情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有时候,是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心境让人产生感情。这种感情的维系,也往往高度依赖于特殊的环境和心境,一旦那种环境和心境消失了,支撑它的力量也就消失了,感情也会随之萎缩。对这种感情,我们不妨称之为“境遇性爱情”。

  诺贝尔文学奖作者托马斯·曼的小说《魔山》里,主人公汉斯·卡斯托尔普遇到的,也是一段境遇性爱情。他因为肺病进入疗养院,一住就是七年。疗养院又建在山上,一群人像是活在云端,靠聊天和游戏打发时间。

  就在这梦一样的生活里,汉斯迅速爱上了来自俄国的肖夏太太,因为她身上的一点点清新,使她显得格外出众。如果是在一个正常的环境里,在众多女性的映衬之下,她的美丽会显得浅淡。她的人际关系,人们对她的评价,也会对她的魅力形成损害。而在疗养院里,这些损耗统统欠奉。特殊环境,会掩盖人的缺陷。

  能促成境遇性爱情的,并不只有医院,学校、军队、监狱、自成体系的大厂都有相近的效果。《泰坦尼克号》《和平饭店》《迷路的人》等电影所描绘的,都是这种爱情,其要素,是相对封闭、脱离日常生活的环境。

  更多时候,催生这种境遇性爱情的,不是硬性的封闭环境,而是人的心境。情绪低谷、共患难的经历、长期与世隔绝的宅男宅女生活,都是催生这种爱情的土壤。

  在我们踏上一个特殊的新环境,或者陷入一种情绪的时候,一种隐性的催眠,已经悄悄开始。我们会爱上平常不会爱的人,做出平常不会做的事,而当那种境遇结束,我们也会缓缓苏醒,并对过去的一切追悔莫及。

  所以,我们每次置身于一段感情时,我们必须不断自问:对方的魅力,是来自他本人,还是自己的境遇;自己的沉迷,又有多少是来自催眠。只有持续不断地反省,才能矫正这种催眠,让理智重新在场。

 赞  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60 − =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