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二十亿光年,我打了个喷嚏

 2014/08/29 20:36  尹安 《情感读本》  (860)    

就像森林镇南关突然弥漫起的一场大雾

2004年冬天,我站在年级教导主任的办公室里,平静地说出,只要同意我回家住宿,无论是我高考考砸,还是路上发生车祸,都由我自己负责,与学校无关。在我做出这样决绝的承诺之后,教导主任终于愤怒地在我的走读申请表上签下了他的名字。窗外黑夜茫茫,星月发着寒光。

我拿着申请表穿过半明半暗的走廊,走向明亮的校门口,走向在车里打着盹等我的爸爸。车里在播放林俊杰的《江南》,他温柔的声音和爸爸身上的烟草味混合在一起,氤氲出一种暖烘烘的气息,令我那充满恶意的心脏开始平复下来。开车回家的路,会经过一家肯德基,24小时营业,是县城里深夜10点难得的明亮存在。妈妈在家里等着我们,准备好热气腾腾的泡面加蛋。

那一年,我高三。高中是县城里唯一的省重点高中,封闭式住宿,一周回一次家。那个冬天,下了很多场雪,从清晨到深夜,绵延不绝,仿佛没有尽头。对于少雪的南方小城来说,是一个例外。课间休息时间,会有男生在雪地里奔跑,也有女生在雪中漫步,还有男生女生在伞下偷偷地牵起了手。可是我望着灰扑扑的天空和灰尘般飞舞的雪花,只感到一种冰冷的绝望。

也许是因为那时候刚经历了一场失败的早恋,也许是一场考砸的月考,或者是因为自己也捉摸不透的莫名原因,我用尖锐作为武器,用沉默筑造城墙。我远离人群,低着头走路,回避任何人的目光。一个人的时候,总不自觉在流眼泪,像没有尽头的雪一样,泛滥成汪洋。

我绕着寂静的操场跑步,躺在篮球场冰凉的水泥地上,我在黑暗中审视我自己,但徒劳无功,我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帮助自己,我只是朦胧地感觉到,如果不做些什么,我大概就会死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了。

后来,我终于明白,那种充满恶意的绝望感来源于那时我仍一无所知的孤独,就像青春森林中突然弥漫起的一场大雾,遮挡了生命的前路和方向。

而所谓成长,也许就是从那一刻,才后知后觉地开始,带着阵痛的无助,以及小心翼翼的反抗与摸索。

因为无知而产生一种凉薄的羞耻感

高考结束后的那个夏日,我们曾有过狂欢式的告别,庆祝重生,恭贺自由。我们都曾天真地以为,熬过高考就挨过了一切。我也曾热切地盼望着大学崭新的生活。还未开始的大学生活以及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在想象中光芒万丈。

可是,大学生活一开始,我就显得很狼狈。那是我第一次远行,第一次离开生活了18年的小城,第一次坐11个小时的长途客车,五脏六腑都翻江倒海。而且半夜的时候,我和妈妈在一个高速路口被放下车,原来我们要去的目的地只是这辆车的一个过路点,离这里还有很远的距离。

那趟旅程的一开始,我就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产生了一种凉薄的羞耻感。即使妈妈站在我的身边,我依旧在黑暗中感到孤立无援。

当大学生活的广阔蓝图在我面前展开的时候,我更羞耻地发现我对我的未来没有方向。我的目光曾经长久地停留在高考那个山峰上,我以为爬过这座山就万事大吉了,不曾想过,山的那边还是山。

那时,我们大一新生被安排在学校新建的校区,与老校区隔着一片海洋。新校区的周边还很荒凉,只有吃喝还算周全,门口的阿福伯烧仙草配烧烤正好,味美又降火,吃完了在大马路上横行,偶尔一刻也会觉得人生潇洒。

如果要去海对面的市区,我们需要先坐公车再坐船再坐公车,曲折又耗时,我们便也懒得动,整天整天地耗在寝室里,集体睡午觉,睡到下午四点,傍晚的光线透过窗帘漏进来一点,有种末世的味道;我们也会集体看韩国娱乐节目,每天大笑不止,笑得脑袋空空,什么也不想,心安理得地日复一日。我申请广播电台的表格,在被投递之前就已经被自己扔进了垃圾筒里,报名的社团活动几乎不参加,也从来不参加集体活动,生活范围就局限于寝室以及周边的几位朋友,比高三的时候还要沉默寡言。

学校里有很多才种下三年的凤凰木,很矮小,叶子稀疏,我们在上课的路上经过时,经常顶着猛烈的太阳开玩笑说,请不要叫那些为树,树怎么好意思没有树荫呢。可是,偶尔一个人的时候,我会悲伤地觉得,我就是那树,没有树荫的树,不能被称为树的树。

直到我在图书馆中无意看到一本书《隐秘盛开》,那是关于一个女人耗费漫长的一生去暗恋一个男人的故事。但在其中,有一段是女主人公在黑暗中的自问自答:

——“你在哪里?”

——“在你想在的地方。”

当我在大学图书馆的角落里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泪毫无预兆地掉了下来,一直被攥紧的心脏却仿佛松了一口气。

那两年,我生活在一种混沌之中,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的路。

几十喜悦与悲伤始终同行

时间好像过得很慢很慢。所幸,生活很决发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改变。那是2007年的最后一天,为了完成一份深度采访的专业课作业。那次,我做的采访课题是“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我兜兜转转,先是找到一家国际青年旅舍,因为在杂志上看到旅舍老板是放弃了高薪工作,选择了开旅舍;然后又找到一家设计商店,那里的三个80后老板是辞职创业的;最后找到一个做过一本独立杂志的女生,才终于确定下来要深度采访的对象。

我们约在一家半山腰的家庭咖啡馆,院子里的三角梅开得正盛。坐在院子里,阳光透亮地洒在我们身上。咖啡馆的墙上写着鲍勃迪伦的一句歌词:“我曾经苍老,如今风华正茂。”

后来,我和那位女生成了很好的朋友,她在做完一期独立杂志之后,没能再做出第二期,第一期也还有许多库存堆在家里。她开的独立杂货铺在支撑了一年之后也停业了,杂货铺门前的大黑板上写着:“但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我在杂货铺做了一年的小店长,遇见来自很多不同城市的人们,他们远道而来,找到这个偏僻角落的小店,带走几件小物品。我和他们聊天,仿佛在不同的小宇宙远游。杂货铺关门之后,我又去了一家咖啡馆兼职,那是一个创意院落的咖啡馆,二楼是一堆不同领域的创作人,独立出版、艺术家、互动科技、设计、摄影……院子里则种满了各种不同的植物,铜钱草、柠檬、咖啡树、百香果……我笨拙地笑着,内心暄嚣,认识这个世界,就像认识院子里的花草。

 赞  0

共一个关于 “向着二十亿光年,我打了个喷嚏” 的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9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