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辑、接飞机、成宿熬夜地为一个“陌生人”劳心费力,很多家长感叹,孩子们对偶像要比对自己还关心:孩子们可以记得住偶像宠物的生日,却叫不准自己爹妈到底啥时候生日;可以为偶像折上一罐子又一罐子的星星,却从不曾为爹妈洗过一双袜子……很多家长表示,说起来都是泪——
五千块钱只为听首歌
最近孙先生比较烦,因为原本收入就不多的他,最近又要掂对着给女儿拿出一笔钱,“若说这钱她用来学习、锻炼身体什么的,我砸锅卖铁都愿意,可是却是为了那么些个不相干的人,看一眼能当饭吃,还是能当水喝,我一说不同意,小铭的脸啊立马阴得能滴出水来。”孙先生和记者大倒苦水。
孙先生的女儿孙铭读高二,本来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可是一年多以前,中考结束之后闲来无事的她天天在网上看视频,迷上了邻国的一个偶像组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买专辑、集海报,这些都是小意思,前不久沈阳某商场开业,请该组合来助威,孙铭更是拿出自己的压岁钱小一千块去购买他们代言的产品,只为和偶像近距离接触。原本孙先生以为女儿足够疯狂了,结果前几天女儿和他张口就要五千块钱,“告诉我,十一这个组合要在上海开演唱会,她要和其他两个女生一起去‘应援’,我要是不给,她也去,大不了就不住宾馆,住马路,不进现场,在外面听也一样。”五千块钱对于孙先生来说是他一个多月的工资,再说几个小女生去那么远,他也着实担心,所以不得不求助本刊,给他支支招。
追星多是因为满足幻想
对于孙先生的哭闹,青少年心理专家王颖老师表示并不是个案,而且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了几代青少年的家长,“追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每一年我都会遇到好几例,有些孩子痴迷偶像到‘疯魔’的状态,不说影响学习,甚至他人说自己偶像一句不好都不行,都会很冲动地和别人起争执,整日无所事事,就围绕偶像转,人生可能就会就此荒废。”
她指出,青少年追星多出于冲动、从众等心理原因,却也能反映青春期孩子特殊的情感和心理需要。青少年往往情绪敏感、情感丰富,而明星公司在包装打造偶像时,特别注重形象,“很多同学并不了解,也许他们所看到的可能只是偶像台前演出来的,而不是真实的。”尤其是电视剧里的那些主人公,更是满足了原本就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的一些幻想,更容易激发他们的认同感,男孩幻想自己成为一掷千金的高富帅,女孩希望自己成为万人迷,这样的“满足感”让同学们对偶像的追求欲罢不能。
不妨和孩子一起去“追星”
对于孩子们的追星的举动,王老师表示并不需要如临大敌,这只是每个花季少年都可能经历的阶段。“想想看,自己年少的时候是否也曾对某些人沉迷、崇拜不已?只是很多家长会说,自己着迷的是怎样的精英、科学家,从他们身上能学到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孩子们却迷恋一些唱歌演戏的,能学到什么?”正是这样的想法,让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追星行动大肆“打压”,却不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反而因此伤了亲子关系。但同时她也指出,也不能一味地纵容孩子过分行为,就像孙先生的女儿,如果不得到父母的“默许”,是不会一次次提出要求,因为她觉得,无论如何父母都会答应的。
对于正在追星的青少年,王老师建议家长们首先要了解青春期孩子在心理上面的特点,喜欢新鲜,容易被吸引,同时要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来观察孩子所喜欢的明星,也许你也会发现偶像们为了站稳脚跟,积极努力拼搏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不妨多从这个角度来聊聊偶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鼓励孩子更上一层楼。”她表示,只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大多数孩子都能平稳度过“追星热”。
当然,家长们也不要一提起追星就如临大敌,毕竟如果孩子只是单纯喜欢某个明星,并未影响学习、生活,那就没必要完全否定、批判,毕竟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不可一竿子打死。不妨闲暇时,家长们帮助孩子“挑”偶像,多与孩子聊聊一些口碑好、工作努力的艺人,这不但帮助你们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沟通桥梁,同时家长们也可趁此机会多多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变化,一旦孩子追星太过疯狂,影响日常生活,性情大变,可以及时发现。
对于那些为了追星不管不顾的孩子,王老师建议家长们更不要采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要先规劝,而不能一味纵容,如果情况不见好转,那么最好与心理咨询师联系,得到专业的帮助,避免造成更大的遗憾。